归来兮“工匠精神”
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北大、清华考察后召开的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强调,高等教育要着力围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特别要“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提升中国产品的质量”。
这是泱泱大国总理又一次提及“工匠精神”!
此前,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总理首次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3月29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他再次呼吁:“各行各业要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是国家的行动,也是时代的呼唤。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东方卫视播出的《上海工匠》备受观众关注与喜欢,便是明证。
说到“工匠精神”,当下的人们总会想到瑞士手表、德国机械、日本匠人。以瑞士制表匠为例,他们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这种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
“工匠精神”不仅成就了工匠本身,而且助力企业基业稳固。比如,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如德国,这个只有8000万人口的国家,却拥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目前,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处于前3位的部门共有27个。支撑起德国“制造强国”地位的,正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我国早已有之。回溯历史,是一批又一批工匠们发明的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等一系列新技术,才把中国社会从愚昧、落后带到了开化、文明。凭借中国悠久的“工匠文化”传统,留下了万里长城、都江堰、故宫等享誉中外的传世杰作。鲁班、詹天佑、“丝绸之父”都锦生、“火柴之父”丛良弼、状元企业家张謇等,都曾是“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匠精神”成就了“两弹一星”等宏伟事业,也涌现出了钱学森、陈景润、王进喜、许振超等一大批追求卓越、爱岗敬业的代表人物。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这样一种可贵的传统与精神,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某些行业,一段时间以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甚至大滑坡。近年来,国人到国外抢购电饭煲、马桶盖等物品的行为,让中国企业脸红。这正是“工匠精神”缺失最直接、最现实的危害。原因之一,就是当今社会的浮躁之风盛行。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工匠精神”缺失,人就会得“软骨病”,国家就会没有强健的体魄,民族就难以撑起傲骨和脊梁。以教育领域为例,这些年,尽管大学生人数呈几何级数增加,但真正能够解决生产、科研领域里的难题的人才奇缺,企业里技术精湛的操作能手也十分缺乏;在制造领域,我们吸收别人成果的多,模仿别人的多,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创新型成果少;甚至为数不少的毕业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高分低能,导致“蓝领匮乏技工荒”。这表明,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思维和结构上出现了问题。何以解忧?只有各级各类学校成为“工匠精神”的发源地,社会上需要的能工巧匠才会源源不断地造就出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工匠精神”这一精神理念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生产,各行各业都面临如何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和提高工作水准的紧迫课题。
当下,重拾“工匠精神”,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祛除浮躁,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崇尚专注、爱岗敬业的品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树立起对职业的敬畏,夯实对工作的执着,拒绝“糊弄事”,杜绝“马大哈”,摒弃“差不多”,就一定能补上“精神之钙”,也一定能够成就非凡。
相信吧!在这个日益浮躁的世界,只要比别人多一点点真诚和认真,你就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