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 伴随成长
——五莲县深化养成教育侧记
正是下午放学时分,天空突然飘起小雨。记者在五莲县育才小学校门口看到,一队队小学生正秩序井然地走出校门,没有追逐,没有吵闹。据该校政教处主任侯加军介绍,学生行为习惯的明显改善,得益于五莲县教育局开展的好习惯养成教育。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素养,五莲县教育局自2014年起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分段要求 分层教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五莲县教育局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目标由大化小、由小化细进行分解,形成了纵向呈系列、横向相关联、整体衔接、逐步提高的《五莲县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细则》。在横向上,该局将培养学生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分解为思想品德、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安全常识等5个模块。在纵向上,将模块内容分解为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养成目标和训练重点,梯度分明。如,在小学段低年级,要求学生做到活泼、友爱、诚实、勇敢,加强文明礼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而在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做到勤学广识、全面发展,加强助人为乐、磨炼意志的养成教育。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了学生一日常规。
“每学期开学初,各学校首先组织学生学习《行为规范细则》,并分年级、班级举行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帮助学生熟知、领会规范的要求,力求使学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最后‘行其成自然’。”该县教育局基教科科长庞绪生说。
活动为主 内外并重
为有效避免养成教育的时效断链,五莲县教育局以活动为抓手,突出校内、校外两大阵地,同时将主题活动循环交叉进行,防止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弹。
在校内,丰富德育活动,构建起系列化的教育机制。一方面,突出主题,养成教育系列化。分别以感恩、亲情、环保、生命、诚信、理想等为内容,每月一个主题,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在主题教育过程中,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个习惯,形成一种品质。如,在“感恩教育”主题活动中,以“感恩祖国培养我、感恩父母养育我、感恩老师教育我、感恩同学帮助我、感恩自然孕育我”为载体,通过唱一首爱国歌谣、“走进春天、感恩自然”诗歌诵读会等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受到教育和熏陶。另一方面,注重专题,分层次推进德育工作。在全县初中年级分别开展了“迈好初中第一步”、“迈好青春第一步”、“迈好人生第一步”等系列专题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让他们迈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
在校外,重心下移,强化管理,注重养成教育的持久化。该县教育局从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抓起,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以“讲究卫生,不乱吐乱扔;举止文雅,不喧哗打闹;言语文明,不说脏话;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爱护公物,不乱涂乱画”六项基础文明习惯为主要内容的“争做文明人”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印发学生校外文明行为调查表、明察暗访拍摄不良行为照片等形式,反复强调,反复检查,反复落实,确保学生“离校不离教”。
“如今,我校学生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问好,个人穿戴洁净整齐,上下楼梯时也没有了追逐打闹的现象。”该县实验学校小学部负责人孙昌顺欣慰地说,尽管学生们年龄小,可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
开门办学 家校共育
在学生成长的路上,学校、家庭和社会任何一方缺位,都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的身心受损。如何在养成教育中充分调动学校之外的力量,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五莲县各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委会的主阵地作用,通过教子有方家庭教育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家教常识,提高家长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家长“大手牵小手”的育人作用。
学生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有很多是各自领域的专家能手。这对教育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资源。该县各学校注重挖掘家长潜能,以社团和农村少年宫建设为依托,积极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发挥其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一批热爱学生工作、德才兼备且具有一技之长的家长走进课堂,在把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带进课堂的同时,也将做人道理、规则意识等渗透其中。
该县各中小学还针对周末和节假日容易成为德育工作“盲区”这一实际,依托家委会,积极构建“校外成长共同体”,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在山东五征集团、九仙山风景区等10多个单位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学生们走进敬老院,把孝心献给孤寡老人;走上街头,参与环保宣传、公共绿地维护、义务植树、交通维护等活动。学生们学到的不再是局限于条条框框的德育书本知识,而是在参与志愿服务、接受社会大教育的过程中,了解民情、丰富阅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如今,他们已成为服务社区的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只有构建起贴近学生成长需要的德育,只有实施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联的教育,德育工作才能有实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该县教育局局长韩中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