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让国学教育走向理性和规范  国学教育不能有悖教育规律 如此读经为何只能造就庸才 谨防以“国学”的名义逼学生死记硬背 “国学热”还需要冷思考

第3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3

让国学教育走向理性和规范

近年来,中小学国学教育逐步升温,并且有越来越热的趋势。

为了弘扬和传承国学精神,不少中小学开设了国学课程,编写了教材,设置了固定课时;有些学校还设立了专门的国学教育教室,里面仿照古代学堂风格进行了装修,购置了古式私塾桌凳,让学生穿上汉服在里面读诗诵经;还有的学校将国学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开设了国学课程,将“国学特色”作为提升办学影响力的一条途径,等等。让国学走进学校,让中小学生学习国学、了解国学,这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学校在这样做的时候,有没有搞清楚以下几个基本问题:什么是国学?国学的内涵是什么?如果把国学当作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必将国学教育搞得不伦不类。怎样学国学?如果把对国学的学习简单地认为是背诵经典,并且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那么这样的学习必然会导致学生丧失对国学的兴趣,也必然会导致学生形成对国学的片面理解。哪些国学内容是学生应该了解和学习的?如何依照学生的年龄和学段科学设计国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如果搞不清楚这几个基本问题,国学教育就难免盲目和混乱,教育来教育去只会糟蹋国学,贻误学生。

本期“关注”探讨国学教育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对当下的“国学热”做一些理性的思考,以期能够对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编者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