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让国学教育走向理性和规范  国学教育不能有悖教育规律 如此读经为何只能造就庸才 谨防以“国学”的名义逼学生死记硬背 “国学热”还需要冷思考

第3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3
【观 点 快 览】

国学教育不能有悖教育规律

□ 潍坊第五中学 韩志亮

花费10年时间,背诵了30万字的儒家经典,结果竟然连常用字都认不全,一篇800字的作文错字连篇,而且丧失了读书的兴趣,出现了严重的心理疾病。针对媒体报道的读经少年的求学经历,《人民日报》(20169819版)刊发评论文章,直言“读经运动”是一场毫无意义的赌博,输光了孩子的宝贵青春后,造就了一批庸才与废物。

近几年,一些学校热衷于追求形式上的复古,让学生们穿长衫履布鞋,听旧曲行旧礼,咿咿呀呀,摇头晃脑,甚至以此为“特色”,大张旗鼓,全方位渗透……这样的所谓“国学热”,不免令人担忧。

“读经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它有违教育规律,有违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规律。那么,“国学热”呢?毋庸置疑,国学经典极富价值,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思想载体,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很强的艺术性,必须认真加以发掘,并用心呵护,努力弘扬。然而,就像“读经运动”一类的国学教育远离了心智活动的本质,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变成了机械运动一样,如果国学教育热衷于形式主义,甚至效仿传统的私塾,流于偏激,走向极端,便是逆时代潮流而动,其结果也只能是有违教育的真谛,不仅会贻误孩子的现在,也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育人,具体来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和成才。而且,我们所说的做人和成才,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是有机统一的。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这个基础就是做人的基础、成才的基础。世界上的事,有一些过程是可逆的,但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可逆的,孩子在最佳教育期受到毁伤常常是不可挽回的。所以,我们必须从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打好基础着眼,关注人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现在校园里出现的一些所谓“国学热”有一窝蜂、凑热闹、娱乐化、快餐化的倾向,带有“形象工程”抑或钻营逐利之嫌,内容上缺乏必要的选择与辨析,形式上缺少从现实出发的与时俱进,效果上难以达到审美和熏陶的境界。国学经典作为我们民族独特认知方式、独有价值理念的体现,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显然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在“教什么”、“怎样教”等问题上慎之又慎。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许多事情,过分看重眼下的“热度”就必然收获持久的“凉度”,靠“运动”突击产生的效果往往低效而短寿。寄希望于让信息化时代的孩子穿上古人的服装,学着古人的样子,花费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一些不明就里、不知所云的所谓“经典”,就可以明理修身经纶济世,那未免过于单纯,无异于痴人说梦的笑谈。

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的基础教育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已经断然不能以一种简单的形式和框架来完成,哪怕这种形式和框架看上去有几分精致与华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能满足于在技术和方式方法层面上做文章,必须追求使我们的年青一代实现真实的生命成长这一整体价值取向,关注生命本质,唤醒生命意识,焕发生命活力,追求健康向上、积极乐观、不断更新的生存方式和生命状态。过分效法古人,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复古和数量上的庞杂,死记硬背,囫囵吞枣,高压推进,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的。造成的结果不仅是禁锢学生的思维,窄化学生的生命空间,也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独立个性、怀疑精神、创新意识格格不入,还有可能使学生丧失读书学习兴趣乃至生活的希望和乐趣。

基础教育阶段,如果把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磨灭了,使其产生厌学、厌读情绪,无疑是教育的失败。“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这是老舍先生的读书态度。成年人读书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呢?诚然,学习和读书不是玩耍和游戏,也要鼓励勤学苦读,但这个“勤”和“苦”一定要有度,而且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符合成长中的孩子的心理特点。“读死书,死读书”,古往今来,已经不知为多少人所诟病。要想把书读“活”了、读好了,就该讲究一个“趣味”,即使勤学苦读,也必然有一种别具洞天的意趣和味道在里面。鲁迅说得好:“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至于读书的方法也是需要倍加谨慎、认真探究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把这样一把钥匙让孩子们牢牢地握在手中,那就是阅读的乐趣。

有专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校长自己连国学到底是什么都没搞清楚,就花费大量的钱财让学生们峨冠博带,花费大量的精力营造“浓郁的氛围”,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们读经诵古,这种返古崇旧、抱残守缺、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的所谓“国学热”,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堵塞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与思路。所有这些反映出来的实际上是校长办学思想的浅薄和缺失。在这个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盛行的社会里,在这个追逐新奇而又底蕴不足的时代里,校长要满怀热情还要心静似水,要仰望星空又不忘初心。好奇心、探险欲、创新力、怀疑精神是人类从远祖灵长类动物继承下来的天性,也是人类一步步走向新生的不竭动力。倘若因为我们的行动使孩子们在“人之初”阶段就紧闭了好奇心、泯灭了冒险欲、失却了创新力、没有了怀疑精神,那么,无论我们打着怎样冠冕堂皇、高大上的旗号,结果也只能是教育之殇、民族之殇。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