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校长视线 让学生在经历中接受教育 平静应是教育常态 校园热线要“沟通”更要“认同” 乡镇中心学校校长的角色定位 从关注细节开始  校长水平影响着教师队伍稳定

第5版:校长视线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校长视线
05

让学生在经历中接受教育

□ 青岛市黄岛区实验小学 隋淑玲

对学生来说,经历就如同一种印象深刻的“教育旅行”——在参与或者体验中接受教育,获得切身感悟,积累学习和成长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一定需要在各种经历中历练、完善,从而为其心灵与精神补充丰富的营养。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和思考,我们学校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设“经历教育”环境,通过让他们参加所喜欢的教育活动,使其在经历中成就自我、服务他人、感恩社会,体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老师,我们不可能做到”

为了让刚入校半年的一年级学生有更多体验的机会,学校开展了“小小贺卡寄深情”活动,要求每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下面的事情:1.自行选购制作贺卡所需的材料。2.自己设计、制作贺卡。3.自己考虑祝福语,并想办法学会写出不会写的字,弄清格式要求。4.自己亲手将贺卡寄给亲朋好友,不可以直接赠送。至于怎么邮寄,邮寄地址、收件人名字怎么写,都要靠自己想办法解决。5.任务完成时间为一个月。任务下达之后,不少学生开始犯难,纷纷说道:“老师,我们不可能做到。”“老师,太难了!”“老师,能不做吗?”……当然,也有些学生自信满满,表示一定可以做到。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不曾做过的事情。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学生给教师带来了太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有的学生不仅寄了贺卡,还寄了信、画、手工作品等;有的学生将祝福寄给了远在国外的朋友、亲人;有的学生连续制作并寄出几个贺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请教了父母、老师、高年级同学、邮政公司工作人员等。当得到收件人的回音时,学生喜不胜收,自豪感、成就感溢于言表。

一次活动给学生带来的收获是多样的。他们经历了一次亲情教育,锻炼了动手能力,学习了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艺术,懂得了邮寄信件的程序,增强了自信心。而这一切,都是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的。

“花盆不知被谁打破了”

为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校招募了部分学生做“校园小义工”。他们负责给各科室、各班级分发报刊、课本,协助餐厅工作人员收拾餐具,“领养”学校的盆栽,等等。其中,“领养”盆栽的义工需要查阅盆栽植物的有关资料,为植物设计、制作、悬挂名片,并熟悉植物的生活习性,定期给植物浇水、松土等,悉心照顾好植物。

一天,一个学生急匆匆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领养’的那盆花的花盆不知被谁打破了。”我让学生坐下来,慢慢地说一说事情的来龙去脉。等他讲清楚以后,我对他说:“你是盆栽的主人,你觉得应该怎么办?”他想了一下,然后说:“我要先找出‘凶手’,然后让他赔偿。”“那棵花现在活得好吗?”我问。“正躺着那儿,都有点蔫了。”“你认为,当务之急是什么?”他好像明白了什么,说:“我应该先找花盆,把花安置好。”之后,这个学生经过明察暗访,真的找到了打碎花盆的“凶手”,并让他照价进行了赔偿。此后,他更用心地照顾着自己的盆栽。

学生们非常喜欢做校园义工。更可喜的是,在做义工的过程中,他们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和处理意外情况的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提高。

“我们现在喝的是黄河水”

“老师,您听说了吗?因为干旱严重,我们现在喝的是黄河水。可是,有的同学还在浪费水。”听了这个学生的话,我认为,他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践行者。正像这个学生所说的,确实有些学生没有节水意识,校园里浪费水的现象并不少见。

为了增强学生的节水、保水意识,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悟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首先,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调查活动。一是调查了解同学、家人、社会人士浪费水的现象,二是调查世界各干旱地区的严重缺水情况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在调查中,他们认识到水之珍贵,体会到水危机之严重。其次,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专题片《水是生命之源》,发放《节约用水、文明用水、安全用水、卫生用水倡议书》,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勤俭节约,取水排队、接水用杯、喝水不浪费,杜绝“跑、冒、漏、滴”现象发生,营造“节约用水光荣,浪费资源可耻”的良好氛围。各班级还举行主题队会,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世界各地开发利用水资源现状的资料,寻找节约用水的妙招。为了更好地规范学生的用水行为,学校还在学生中开展了“节约用水、文明用水、安全用水、卫生用水”主题口号征集活动,让学生自主设计体现“节约用水、文明用水、安全用水、卫生用水”内涵的图案,并配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学生都积极参与口号、图案征集活动。学校组委会对来稿进行评审,选出入围主题口号、图案多个,最后确定了拟采用的主题口号、图案。对优秀稿件的作者,学校予以通报表彰,并且给予作者署名权。然后,把这些主题口号、图案张贴在饮水设备旁边,每月更换一次。

由于我们注重了教育经历的多样化,因此学生乐于参与。同时,参与的过程成了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和接受教育引导的过程。看到自己编写的口号或设计的图案张贴在饮水机上方,学生感到无比自豪。看到同伴的作品被大家称赞、欣赏,他们也羡慕不已。

“原来,月亮这么美”

对我们学校的学生们来说,2015年的中秋节是一场“快乐盛宴”,也是一次印象深刻的教育旅程。在“中国的月亮”系列活动课程学习中,他们经历了“中秋来历”、“中秋故事”、“月饼制作”、“吟诵诗词”、“邀月赏月”五大板块的学习,对中秋节有了别样的认识。

9月中旬,学生们就开始搜集关于“中秋的来历”资料并制作成PPT,介绍与中秋节相关的知识,展示全国各地不同的中秋习俗。他们还自主组织了“中秋故事会”,通过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朱元璋和月饼》等故事,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对中秋节的美好期望。9月下旬,他们到食品公司参观月饼的制作过程,并在面点师傅的指导下亲手制作月饼。他们捧着自己亲手做出来的月饼,闻着浓浓的香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月饼制作活动让学生对“中国的月亮”课程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他们阅读了大量关于月亮的诗词,并自编自导进行演唱。“赏明月,聚真情”将系列活动推向了高潮。在皓月当空的晚上,400余名家长和孩子们齐聚操场,一起吃月饼、赏月、畅谈、交流,气氛融洽。孩子们自己报幕,自己表演,忙得不亦乐乎。“以前从没注意,原来,月亮这么美!”一名学生发自内心地感慨道。

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教、学、做合一”,是“经历教育”的魅力。在学生眼中,有意思远比有意义重要得多。

对学生来说,“经历教育”既是情感的体验,又是知识的积累。这种深入人心的教育少了一些强迫,多了一些自主。它是一种无痕的教育,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还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更是最有效的教育。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