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育重在陶冶与唤醒
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可以代替宗教,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美一直是蔡元培先生非常关注的问题。他最早译出“美育”一词,也就是美感教育。他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是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尽管现在看来,美育并不完全应用美学理论,美育的作用比陶冶情感更广泛,但将美育从美感的培养上升到富于深刻的心理学内涵来研究这一更高层面,正是美育心理的一个关键问题。最终将美感产生所需要的感知、理解、想象纳入人的情感中去,是多种心理功能共同活动的结果。情感在这里处于核心地位,是一种深刻的心理学思想。用这种思想去讨论和分析儿童的美育,也是有价值的。
艺术不应仅是柴米油盐的生活消遣,艺术更可以培养孩子的感知力和表现力。丰子恺先生认为,小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有敏感、丰富、真挚的感情。很多美育研究先行者都用不同的理论强调了一个同样的道理:儿童启蒙美育很重要。
就儿童美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画画而言,学习画画不是为了让人成为一个写字、画画比旁人强的人,而是在学习名人名作的过程中,学到其风骨、耐心和乐趣,体会其中的书画之美。儿童如果真正沉浸在学画的氛围中,便能感受画作的一呼一吸、一方一圆、一线一面。在呼吸之间,孩子自有其章法。成人要知道自己认知的局限性,尊重和引导孩子,不要打扰他们。放下一切对孩子的要求,关注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让孩子的能量流动起来。
与成人的内心世界相比,孩子的内心更加丰富,他们的投影世界更斑斓,他们的梦想世界也神秘莫测。儿童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再到随意涂鸦,往往会无意识地达到直抒胸臆的境界。对儿童美育来说,我们是否能发现蕴藏在他们画笔下的灵性,能否通过儿童的艺术表现来解读他们的内心世界呢?
林清玄曾说:“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孩子生来就有自己对美的判断,如行为美、颜色美、自然美。作为美育工作者,我们最需要做的应该是发现、尊重和引导孩子心中的原始美,帮助他们获得身心的自由。否则,儿童美育只会停留在目前的尴尬状态。这种尴尬便是:一批又一批的美育学校“生产”了儿童绘画大赛冠军的“订单产品”。
感知力是一个孩子从这个世界吸纳的能量,是孩子吸纳所有信息的能力,是他采集信息的能力;而表现力是他吸纳之后,加上他自身的东西能够再表达出来。如果一个人身上散发着艺术气息,你就会发现他更容易与人沟通,更容易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成功的美育能涵养性灵,颐养人的超越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形成高尚、纯洁的人格。在高校,美育已经渗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在儿童美育上,我们不能只看到眼下浮于表面的基础美感培养,而应该将视野放宽,思路放远,始终不能忘掉美育的方式是陶冶和唤醒,更不能忽略我们最初的目的是“蒙”而不是“教”,即“童蒙养正”。当下,儿童美育工作者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而要冷静思考。
(作者单位: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