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得、等得、舍得"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
教育之道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琦在《学习活动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一文中写道:“个人学习的过程是波动的,教师要‘忍得、等得、舍得’;就课堂学习而言,学习是师生、生生相互影响的过程。”笔者在梳理了英语教学过程以后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所谓“忍得”,就是当学生反复犯错误时,教师要用一种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而不要一味地指责学生。其实,学生犯错误是特别自然的事情。在学习过程中,他可能会遇到模糊不清的地方,以致犯错误,甚至反复犯错。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不许学生犯错误,不能认为犯错的学生学习不认真、不专心。
在英语朗读课上,我带着学生读课文。这一次,我采取了“男女对抗赛”的方式。在开始阶段,比赛进行得井然有序。突然,男生苏伟说:“老师,曲露读错了。”我没理会他。他又说,“老师,曲露确实读错了!”声音更加急切而响亮。我认为,这个学生不好好听讲,纯粹是捣乱。因此,我依旧没理会他。可是,他那执着的声音再次响起来。我心里一动,决定忍一忍,洗耳恭听一回。
“曲露哪里读错了?”我问苏伟。“她把‘her’读成‘his’了。”苏伟说。“老师,曲露确实读错了。这对男生不公平。”另一个男生随声附和。对于小学生来说,“his”和“her”确实难以区分清楚。我在备课时考虑到了这一点,但不知怎样给学生讲。现在,我该怎么办呢?我决定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老师,‘father’是男的,因此男生该问:‘What’s his job?’‘mother’是女的,因此女生该问:‘What’s her job?’曲露第一段读‘What’s his job’,第二段没注意区分男女,于是读错了。不光曲露犯这种错,我们也常常犯。”第三个学生大声说道。我认为,学生讲得很有道理。于是,我提议:“让曲露重新读一遍,我们都当裁判。”然后,我问曲露,“你想不想再尝试一次?”她点点头。这一次,曲露读得流利、准确。男生们听了都鼓起掌来。
所谓“等得”,是学生进入学习的“高原期”以后,虽然进行了多次练习,但是进步不明显。这时,教师要让学生放松,摆脱焦虑的困扰。这一点特别重要。教师不要催促学生,而要等他度过这段停滞期,继续向前奔。教师还要分析下面两个问题:学生为什么在这段时间里没有进步?要想突破“高原期”,我们必须从哪个方面努力呢?
有一次,我先让一些后进生读课文,然后一个一个地抽读,并让其他学生评判他们读得怎么样。结果表明,小浩、小超读得有些生硬,特别是发音不准。因此,我皱起眉头。可是,有一名学生却鼓掌并大喊:“读得好!”见此情景,小浩、小超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我受到感染,情绪变得高涨,又在黑板上写下一篇小短文,让他们读熟以后再读给我听,并且回答问题。他们读得非常认真。遇到读不准的地方,他们主动问别人。最后,他们纷纷充满自信地读给我听。
这是不是正如曾琦讲的“只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机会,他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舍得”对学生来说也特别重要。学习不是匀速的,可能会有变动。有的学习是先快后慢的,有的是先慢后快的。鉴于有些小学生的背诵能力很强,某些教师贪图眼前的效率,就一味地让他们死记硬背,而不再详细地讲解。当学生下一次再看到类似的题目时就直接套用,而不再思考。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学生在学习中越来越吃力。
在教学生学习一些单词时,我先出示单词卡片,再自编动作。例如,在教学生学习hills时,我双手并拢,做出祈祷的样子,然后把手放在鼻子下,让学生看起来像小山;在教学生学习moutains时,我把双手高举过头顶,让它看起来像大山。
这是不是又迎合了曾琦所讲的“老师还要舍得,有时为了后快,宁可先慢。学生一定会给你一份惊喜”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