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影视作品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影视是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都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优秀的影视作品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感染力强,教育效果显著。数年来,我深入实践,研究“利用影视作品提高作文教学效果”这一课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帮学生破解下笔难的瓶颈
很多学生不愿写作文,总觉得作文下笔难,甚至一看课程表要上作文课就烦躁。这与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没有学会积累写作素材大有关系。即使学生曾经为某些事件激动过,因未及时记录下来,时间一长,也不知所云了。这正是制约作文教学的瓶颈。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巧妙地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使之静心坐定,置身于一个奇妙的世界。
例如,在指导学生习作《友谊》时,我先让学生通过网络观看新中国第一部校园题材的儿童故事片《祖国的花朵》。影片讲述的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一颗颗幼小的心灵。紧接着,我又讲了以前学过的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并让学生把这两节课结合起来学习。这时,学生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由于选材思路洞开,到动笔写时,不少学生一气呵成,写出了佳作。
二、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学生的作文描述不具体、不生动,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注重观察,不善于观察。一位语文教学专家说:“如要写作,第一须观察。”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是紧紧围绕塑造典型人物展开的。因此,在影片拍摄与制作过程中,编导者尤其重视以环境、人物服装、发型、音容笑貌以及特写镜头等视频技术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会观察。或者“定格”影视人物形象,指导学生从外貌、动作、表情等方面逐一察看;利用大型场面、典型环境,让学生按照观察的顺序和方法,留意观察,记录于心。实践证明,这两种教学方法效果都不错。
例如,我曾选择电影《小兵张嘎》中的“嘎子”与家庭情感剧《小别离》中的“小宇”、“朵朵”,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并感受人物身份、年龄、着装、言谈举止的不同。又如,为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和方法,我让学生观看动物纪录片《帝企鹅日记》。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茫茫冰川一望无垠,绚丽的晚霞与洁白的雪地交相辉映。一只掉队的企鹅正在艰难地行走,刚走出两步就摔了一跤……最终,上千只企鹅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一直延伸到远方的尽头。面对这一动人的壮举,学生的心受到震撼:人类世界不能没有动物,一定要爱护小动物。此时,学生掌握了观察顺序与观察方法,也掌握了场面描写的技巧。
三、使学生由口头表达转换为书面表达
会讲故事就会写作文。学生头脑里如果装着几十个充满正能量并且生动有趣的故事,还怕写不好作文吗?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我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看影视故事、听影视故事、讲影视故事的兴趣。这是因为,影视故事曲折生动,颇具嚼头,耐人寻味。数年来,我和学生一起沉醉于影视故事。在语文课堂上,我讲过《三个和尚》、《两个爸爸》、《猫和老鼠》等60余个故事。通过看故事、听故事、讲故事,大多数学生能够把口头作文能力转化为书面写作能力了。与此同时,我时常在作文课上举办“口头作文大王”比赛。比赛结束之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书面写作。这样的训练效果不言而喻。
四、丰富学生的情感经历和人生体验
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例如:在影片《烛光里的微笑》中,学生看到的是一个“妈妈般的王双铃老师”的伟大形象,感受到的是人民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又如,在《天堂的孩子》中,学生看到的是贫困生活中小伙伴们的艰辛与努力,从而知道目前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感恩与珍惜。再如,观看《导盲犬小Q》以后,学生喜欢上了聪明伶俐、一生都在工作的小狗小Q。当小Q望着病床上的主人渡边依依不肯离去的时候,学生们感同身受,流下了同情的热泪。此时,学生“欢乐着主人公的欢乐,忧伤着主人公的忧伤”。如此的德育渗透和作文能力训练,可谓一举两得、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