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三味文摘 红军长征故事的传播 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 书的姿势 秋天的银杏林    “冠军”原义是“列于诸军之首” 章太炎《说文解字》读了72遍 写稿机器人2秒成文 十七岁时我们都干些什么 诗圣笔下的丝绸之路

第5版:三味文摘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三味文摘
05
【科苑采风】

写稿机器人2秒成文

□ 李钊

奥运会期间,写稿机器人“张小明”16天里共发布456篇奥运简讯和资讯,实时报道了多项赛事。“张小明”团队的技术总监李磊介绍说,写稿机器人生成一篇深度报道的时间已经缩短到2秒以内,其精度和准确率还在不断提升,而且拟人化、情感化的技能也在持续加强。

北大计算机研究院教授万小军告诉记者,写稿机器人实际上是一种数字技术和智能写稿编程系统。它用机器代替人监控信息源,自动抽取信息,输出相应的模板及规则知识库内容,从而产生新闻。和传统媒体人相比,写稿机器人可以瞬间完成海量阅读、海量分析,还可瞬时筛选出下一个热点新闻。写稿机器人在速度和数量上有着绝对优势。

当然,写稿机器人也存在局限性。万小军说,记者联系采访对象,观察对方,用心去感受人物,整理资料。对这些复杂细致的情感工作,目前人工智能机器人用深度学习的算法尚不能完成。从这个角度看,新闻机器人并不会取代记者,相反会成为记者的好帮手。写稿机器人为传统记者节省了大量查阅资料的检索时间,有助于记者写出更有深度和富含情感的新闻作品。未来新闻人应该把精力重点放在机器人无法完成的调查性、深度解释性报道上,这样双方才可以真正实现互补。

(摘自20169月22日《科技日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