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建设山东省教育云服务平台  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深化应用 融合创新

第3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3

深化应用 融合创新

——快速发展的山东教育信息化

□ 山东省教育信息中心主任 仲红波

近年来,山东省认真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和应用,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在工作中做到“三个坚持、三个强化”。

坚持统筹推进。成立山东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左敏厅长任组长。201410月召开了现场会,左敏厅长在讲话中提出“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各市、各高校迅速行动,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坚持规划引领。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成立了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加强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山东省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2013-2015年)》、《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2016年经省政府同意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通知》,对“十三五”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坚持试点先行。在教育部试点的基础上,我们遴选了8大类365个单位开展省级试点,全面启动,先行先试,力求闯出路子,形成特色。多种形式组织试点单位交流研讨,把握方向、解决问题、分享经验,点面结合、整体提升。

强化政策支持。统筹协调“农村学校改薄”、“城区大班额”项目资金,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加快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2014以来全省教育信息化投入经费27亿元。

强化技能培训。开展高中和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全面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提升了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组织市、县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基础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班,提升了他们的教育信息化领导能力。

强化督导检查。把教育信息化纳入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现代化重要指标,各市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列入对各县(市、区)科学发展督导考核,形成了鲜明的工作导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力有效的各项措施的推进,大大优化了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条件。

在“三通工程”建设方面,我省已建成较为完善的覆盖全省,连接省、市、县、校四级的教育专网和通过区域互联网出口实现的互联网络。截至201610月,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率为98%,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学校比例为85%。在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方面全部班级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学校比例为68%,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课时占全部课时比例达50%的学校占78%。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方面,开通学校空间的学校比例为61%,开通教师空间的学校比例为54%,开通学生空间的学校比例为29%

在“两平台”建设方面,我省建设了高标准的教育数据中心。结合我省实际,建设了教育管理信息与资源服务一体化的省级教育云服务平台,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育资源服务、公共信息服务以及各类自建业务信息系统在底层进行数据打通和数据共享,建立统一的开放门户和开放平台,整合省、市、县及高校信息系统资源,逐步推进市、县和高校数据中心建设,形成上下交互、左右联通的山东省教育服务云平台。全省各地市加快“两平台”建设步伐,泰安、威海两市建设了市级教育云服务平台,其他地市均建有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在深化应用方面,我省涌现出一大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区域和学校典型案例。

各地市不断探索优质数字资源的开发共享机制,深入实施“网络教研”、“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课堂”建设,实现一校带多校、强校带弱校,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烟台市芝罘区和潍坊市寿光市异地网络教研工作入选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中国的路径和经验”学术报告典型案例。

淄博市以创新应用项目为突破,不断探索找到了通过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在全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中走在前列。

各级各类学校涌现出一大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生动事例。我省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已成为常态,积极探索推广多种信息化环境下高效教学模式蔚然成风。

基础教育探索推广翻转课堂、网络学习空间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交互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等教学模式改革做法,其中昌乐一中、齐河三中、莘县二中、宁阳第二实验中学、济南市历下区整体推进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引领全国课改浪潮。美国、澳大利亚及国内30多个省市的近3000多所学校前来考察学习。

高等教育形成的基础理论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实训模式和网络化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已经在全省复制推广。

“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力争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形成区域优势和特色,以整体进入全国教育信息化先进行列为目标,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领全省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