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佛——玄奘大师
少年时我酷爱读《西游记》,痴迷钟情,常常夜不能寐,对唐僧这一角色尤为喜爱。人到中年,对事物的见解更加理性,突然特别想了解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大师,继而深入研读了《大唐西域记》和《玄奘法师传》。真正走进书中,不由得对其顶礼膜拜,下面试将玄奘法师与唐僧加以简单比较。为与小说中的唐僧区别,我称之为奘师。
四与一
小说中,唐僧取经依赖三个“神徒”和白龙马的护佑,离开徒弟们他寸步难行,而奘师却是单身独行去取经的,并无徒弟护卫,这是何等的勇敢无畏!一次,他半夜醒来看到向导持刀想杀害自己;他曾在沙漠中五天四夜滴水未进;他还多次遭遇强盗打劫甚至欲杀之……奘师都是独自克服这种种艰险的。想象的丰满、现实的骨感,在这里得到了凸显,这就是历史的真实。
出身及语言风格
先不说《西游记》中唐僧是十世金禅子转世,只说唐僧外公是当朝一路总管殷开山,父亲陈光蕊是状元。因被奸人所害,唐僧一出生便被放入江中,漂流至金山寺被迁安和尚收养为僧,是以小名江流儿。
史上的奘师,俗名陈祎,河南洛州人,亦出身官宦世家,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裔。父亲陈惠,德学俱佳,受人景仰,曾做江陵县官,隋末隐居,共生四子,奘师是其第四子。
奘师从小聪颖好学,父亲为他讲学甚悦。他崇尚古圣先贤,专心攻读,不爱嬉戏玩耍,从小就有很好的修养。他待人温和,朴实谨慎,语言是典雅端正的,如:“玄奘本土,见人怀圣贤之德,能为百姓除凶剪暴、覆润群生者,则歌而咏之;上备宗庙之乐,下入闾里之讴……”而《西游记》中唐僧时有粗言俗语骂徒弟,比如他骂八戒:“你这夯货,只知好吃,更不管回向之因,正是那‘糟里吃食,圈里擦痒’的畜生!”(《西游记》第96回)
当然,文体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小说中的唐僧是一个追求成功的普通人的形象,所以他的语言是比较通俗易懂接地气的。
奘师十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便随二哥长捷法师住在净土寺,后出家。
比较二者,都出身于官宦世家,都算是家遇变故。唐僧之不幸更甚,而奘师则是少年丧父,这使他们的事业注定遭受坎坷,经受磨难。然而在佛学造诣上,他们从小就打下了很扎实的佛学底子,从而能够在青年才俊中脱颖而出,有望成就大业。
初露锋芒
唐僧被选出来西去求经,是大臣魏征、萧瑀、张道源奉圣旨从众僧中挑选出来的,说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而太宗:“闻其名,沉思良久道:‘可是学士陈光蕊之儿玄奘否?’又道:‘果然举之不错。’”可见唐僧被选,重要的是他的家庭出身好。
而奘师出家后,一直虚心求学,加上天资聪颖,一遍就懂,过目不忘,所以美名远扬。他年方13岁便名动洛阳。他又同二哥四处游学,奔长安、赴四川,边求学边讲经。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众人都仰慕他。奘师在成都把经典全部研究完后,又随商人偷偷离开成都(按当时的僧侣管理办法,不许他随意离川),到达湖北天皇寺,讲经引起轰动。后又到河南、河北、长安等地,被当时长安的法常、僧辩两位高僧齐声称颂,誉满京城。奘师遍谒诸师,饱读经书后,发现经法纷乱,疑惑甚多,于是立志西行求法。
可见,二者的共同点是求学的起点早,学习的时间比一般人要长得多,从而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奘师与唐僧
唐僧的事迹有许多取自奘师的经历,如途中磨难、女儿国的传说、渡河失经等。但是唐僧与奘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形象。小说是借此事讲述一个人的修行、成功历程,其中师徒四人各有所指,合为一人。如有人说:“唐僧是意识,悟空是心灵,沙僧是本性,八戒是性情,白龙是意念,妖魔是毛病,个个不是人,人心之构成。”而奘师是真实存在的西行求法诸僧中的一人。他顶天立地,无私无畏,专心求法,千年永生。其实,传说的诸多佛迹,我未见之,多怀疑之,但是,在我心中,奘师是真正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