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母亲的箴言 冬    泥火盆的温暖记忆 翠竹漫谈 擦拭心灵 我和父亲贴春联

第6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6
【自然物语】

翠竹漫谈

□ 五莲县教育局信息中心 何乃华

提起翠竹,人们的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家庭院、一处园林或者一片山野,生长着一簇簇叶如春柳、干似巨剑、有枝有节的绿色植物。这种绿色植物硬比钢、直比尺,多以簇生,每每有风吹拂,便发出“沙沙”的声音。其婆娑又美轮美奂的倩影宛若一群婀娜多姿的仙女在月明星稀的夜晚翩翩起舞,又仿佛她们在说悄悄话……著名诗人王维的名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的正是这种意境。

把翠竹比作美女,是对翠竹的美化。细思忖,就会觉得千百年来人们约定俗成的这种美化翠竹的理念是很有道理的。也就是说,翠竹与美女之间是血脉相通、一脉相承的。竹之翠,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种泛着生机与活力、闪现着青春魅力的美。竹干之纤直,其亭亭玉立之姿,与女孩子追求的苗条之美不谋而合。竹叶之美,在色在形在神。竹叶青青细细、疏疏密密、重重叠叠,俏皮之中不乏妩媚,活泼之中又透出灵动。睹全景,如少女飘逸之秀发;睹单叶,又如处子之辫梢。

翠竹之美,世人共睹;翠竹之可爱,世人共识。文人墨客、文化名流对翠竹的偏爱更是甚之又甚,古往今来,爱竹、画竹、咏竹者不计其数。他们或植竹于盆,置于室内,以点缀生活、陶冶情操;或栽竹于房前屋后,朝夕相伴,相濡以沫;或者干脆迁家于山野竹林,与其相融,浑然一体。

爱竹之人多聪慧。翠竹给人以清新之感,给人以愉悦之情,给人以灵动之气。纵览古今,以竹为诗为画而世代流芳的名人灿若繁星,不胜枚举。如唐代的李贺、张南史、杜甫、张九龄、施肩吾、王维,明代的郑板桥等。这些有口皆碑的文人骚客不仅因竹扬名,也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翠竹也因此名声大噪。

诗仙李白曾写竹诗:“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龙吟曾未听,风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元代诗人倪瓒也做竹诗云:“逸笔纵横意到成,烧香弄翰了余生。窗前竹树依苔石,寒雨萧条待晚晴。”

以作竹画、赋竹诗而名扬四海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对竹诗竹画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郑板桥酷爱翠竹,终生以竹为友、与竹做伴,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竹画竹诗。

为赞翠竹外貌之美,郑板桥写有诗云:“竹枝石块两相宜,群卉群芳尽弃之。春夏秋时全不变,雪中风味更清奇。”一首仅28字的七言绝句,却道出了竹春夏秋三季面貌不变,冬时更清奇秀美的样子,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翠竹的喜爱。难怪诗人顿生怜爱之情,居然将“群卉群芳尽弃之”了。

翠竹不仅外貌美,还能给人以不是春风、秋风,却胜似春风、秋风等感知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郑板桥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不是春风,不是秋风,新篁初放,在夏月中。能驱我暑,能豁我胸。”在夏日一个有月的晚上,本酷热难耐,却感受不到酷暑的煎熬,使人心胸开阔,心情畅快,心境美好。到底是什么使自己有如此感受呢?原来,它既不是春风,也不是秋风,而是初放的一株新篁啊。

如果说以上所言是翠竹的外在美的话,那么,更让人钦佩的则是翠竹被人格化了的内在美。它甚至成了坚韧不拔、刚正不阿、虚怀若谷、清正廉洁的象征。

言翠竹坚韧不拔,郑板桥曾作有一幅竹石图,并题有诗云:“画根竹枝插过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来年看我掀天力。”这幅竹石图表现的正是翠竹躲在悬崖峭壁,插根块石之中,又被压在块石之下,却依然顽强抗争、坚韧不拔的性格。竹枝插在块石之中不要紧,石比竹枝高一尺也没什么,高一尺就让它高一尺吧,看我来年不掀起巨石!

说翠竹刚正不阿,有郑板桥的两首绝句为例。其一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二为:“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试想,长在青山破岩之中的翠竹,不嫌生存环境的恶劣,不怕千磨万击的侵害,任凭狂风猖獗,依然苍劲,这不正栩栩如生地写出了炎黄子孙的铮铮傲骨吗?同样,在秋风肆虐、触石穿林惯作狂中,唯有竹枝威武不屈,宁折不弯,与之抗争到底,哪怕是与之相斗一千场都无所畏惧,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之所在吗?

咏翠竹虚怀若谷,曾有一副极品对联写道:“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 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吟咏这副对联,谁都能体会到,它是写给翠竹的,也是写给人的。“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这是何等的有礼有节!“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这是何等的谦虚!

赞翠竹清正廉洁,人们常用的词句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而此处的清风,指的亦是来自风吹翠竹的清风。一生与竹为友的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可谓清正廉洁的典范。他从政多年,却依然过着清静甚至清贫的生活。他没有像某些落马贪官那样大肆敛财、搜刮民脂民膏,而是一门心思为民服务、为民做主,他所追求的是像翠竹一样的高风亮节,像翠竹一样的崇高境界。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如一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艰难地绽放于“乱草丛生”的清王朝的社会大池塘中。后来,他也终因厌倦官场而弃官还乡,并以竹自喻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而正是由于郑板桥自身的清正廉洁,所以他才会心系百姓、牵挂民生,也才使他具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并写出了流芳百世的七绝——《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全诗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何其深沉!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翠竹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翠竹的神韵也已经在几千年风雨的洗礼之后,随着岁月的小溪,不可抗拒地流进了我们的血脉、融入了我们的血液。翠竹的风骨也已经深深地铸入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铮铮铁骨中……

翠竹,你是诗,你是画,更是助力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