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比数据更重要的是大学使命 “爱心公益捐赠,我们在行动” 山东理工大学: “创业项目打磨会”让创业者少走弯路 鲁东大学:以服务地方文化需求引领学术研究 山东科技大学“家校联手”拓宽就业路 科技创新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

第7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7
【改革创新】

科技创新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

——齐鲁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411”培养模式纪实

□ 本报通讯员 于江 李树金 贾国斌

日前,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的第六届“赛伯特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在北京落下帷幕。齐鲁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代表队从600多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其中,一等奖是山东省参赛高校中仅有的一项。

无独有偶,2015年,该团队在第五届“赛伯特杯”大赛中获得的二等奖也是山东省参赛高校唯一的。齐鲁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方面取得如此佳绩,得益于学校办学定位的转变,受益于一支踏实肯干、能打胜仗的创新团队。

突出应用型培养,抱团攻关捷报频传

齐鲁师范学院积极响应高校综合改革要求,适时确立了“师范性、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在此基础上,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从培养学生专业综合应用和开发能力入手,积极落实学校提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自2011年起,该校组建了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从参赛人数较少、参赛零获奖到频频获得国内、省内大赛一等奖,实现了“华丽转身”,也成为该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成功案例。

近年来,该团队代表学校取得了包括2016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一等奖、2015年山东省大学生电子与信息技术应用大赛一等奖、2013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等10余项省级以上奖励。

与此同时,该学院还组建了以中青年教师、副教授张玉泉为负责人的信息安全团队。该团队在学院团总支组建的校级学生信息安全专业社团的组织下,参加了两届山东省网络技能大赛,先后取得团体优秀奖和第三名的成绩。

实施“1411”工作机制,创新科技团队培养手段

在具体实践中,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探索优化专业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应用与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专业发展在学校办学中的稳定、支撑和推动作用。经过不断实践摸索,该团队形成了金字塔教学模式,即把学生分为精英团队、孵化团队和预备队三个梯队,重点培养,分类指导。

目前,该院架构的“1411”的团队管理机制已经稳定运行。“1411”即任命总负责人1名,具体负责教师团队的调配、项目的选定、督办项目进展;设置专业教师团队4个,分别为硬件指导团队、软件指导团队、网络指导团队和数据库系统指导团队,各个团队之间做到相互支持、紧密配合,达到资源共享;指派1位专业指导教师全程负责项目指导;选定1名学生为项目团队队长,负责具体事务。具体的研发过程通过研发项目调研、项目选题、方案形成、项目实施、项目参赛验收5个阶段体现。在这期间,师生共同实施,各有侧重。项目选题、方案形成由“1411”模式的“14”部分承担;项目实施、验收参赛阶段主要由“1411”模式的“11”这一部分实施;其余部分共同落实。在关键的项目阶段,借鉴企业产品开发模式,实施“项目经理制”,由队长负责任务分工、人员管理、检查监督、产品测试,直至形成最终的技术成果。

作为总负责人,59岁的老党员黄秀清谈道:“第一梯队的学生带动第二梯队的学生,第二梯队的学生带动第三梯队的学生,层次匹配,人尽其才。这样不断地循环,就能保证科技团队中的每个学生都成为应用型学生。”几年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师生们反复研究、实践,不断参赛、交流,一个个学生创新团队脱颖而出。他们先后研发了14项科研应用项目,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竞赛奖励10余项。

科技创新平台促就业,学生受益企业满意

“双轮平衡车”是教师黄秀清启动的第一个研发项目。2010级学生李朝阳作为该项目的主力队员,参加了2013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最终,该项目获得三等奖。这开创了该校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赛事并获奖的先河。

如今,李朝阳虽然已经成为联想集团的技术骨干,但是对当年所参与的科技创新活动记忆犹新。他说:“在成立之初,科技创新团队遇到了很多困难,我几乎有了放弃的念头。黄秀清老师不断鼓励我和同学们,并且悉心指导我们,带领我们坚持走下来。当‘双轮平衡车’真的在我们脚下动起来的那一刻,我们每个人都流下了泪水。”

与他的经历类似的,还有很多。例如:该院第一届本科学生于文丽,曾参与“四旋翼飞机”项目团队,现供职于上海卓挚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担任研发部门负责人;2013级本科生肖志彤,在2016年全国物联网大赛现场就被用人单位看中,应邀参与研发工作,等等。科技创新团队的学生不仅从专业上受益,也为将来就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一方面推动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指导教师的授课思维,激发了学生对应用型知识的接受兴趣,达到“教”和“学”的双赢效果。另一方面,还有效地促进了就业工作,畅通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渠道。几年来,受益于科技创新活动中项目管理的历练,学生对企业用人的需求、路径和管理机制有了深入的了解,使得在就业求职时能够主动配合、无缝对接。学校就业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网签率远远高于其他学生群体。2016年,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超过97%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李树金说:“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的初衷是积极响应校方提出的应用型教学转型方案,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使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企业的得力员工。现在,我们学院的科技创新平台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下一步,该平台将丰富创新内容和手段,尽量让大部分学生的实训阶段在学校内完成。同时,也会积极把项目推出去,将成熟项目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将来,大型企业、田间地头都会应用到我们的科技创新成果。”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