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有关命题的哲学思考
伟大的中国梦,需要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也是同理,对教育的有关常识,我们缺少哲学思考,导致人们认识混乱,看不清、说不明,影响教育的发展。
关于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问题
有人将教育的均衡发展看作教育的“蜀道”,言下之意就一个字:难!也有人认为,推进教育公平,就是把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轮岗。我认为这都是认识和做法上的简单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首次明确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科学的发展观,其实质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的素养,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我们没有理由不坚定信念,积极推进!
均衡发展战略的重点是发展,以发展促均衡,才是科学的均衡,而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我认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必然是一个“不均衡——相对均衡——不均衡——相对均衡”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来看,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相对的。而这中间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均衡,尤其是名校,一定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大做强,才有可能发挥名校的优势,去帮扶薄弱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决不能稀释名校的教育资源,如果以牺牲名校的资源来推动均衡,就有违教育均衡发展的初衷。这样的“削峰填谷 ”是事业的倒退。教育的均衡发展既要填谷,更要扬峰,是一个水涨船高不断飞跃前进的过程!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最佳路径是内涵式发展。第一,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重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第二,加大对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不断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第三,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要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强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第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长远保障。要探索形成城乡和区域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
关于教育的起跑线问题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误导了许多人。好的教育应根据“效法自然”的原理,按人成长进程的顺序——“躯体—情感意志—理性灵魂”来进行。人在12岁以前主要是“躯体—情感意志”优势的成长,12岁以后主要是“理性灵魂”优势的成长。以人为本的教育就应当遵循人的这种自然进程,通过体育、美育、德育、智育、劳育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人的成长就像“春、夏、秋、冬”展开的次序一样,有一个内在的节奏,可是,我们的教育违背了人的内在成长节奏,过度地重视知识性教育的开发,让孩子在“语文、数学、英语”的习得中超前介入,从一开始就重视理性灵魂的训练,使得中国的孩子普遍地少“春天”,缺少感性春天的野性、清新、舒缓、浪漫与原始生命力的勃发,理性夏日的暴晒、煎熬、辛苦与重复的劳作,到了秋天就多半收获空壳的果实,从学校毕业后,走到社会上就会经受人生漫长“冬季”的煎熬,就会缺少人文教养、内心的强大和强健的体魄,从而人格萎缩、不敢挑战人生的极限。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情感与理智严重失衡,连一个正常人都不是,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创造性的培养与人生浪漫的情调?在国际大舞台的竞争中,其结局往往是提前出局。
我们知道: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这是教育的普遍规律与常识。当代欧美国家的教育体系是从“心”开始的,也就是从“躯体—情感意志”开始的。主张学习与教育要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以兴趣为中心,反对压抑学生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死记硬背,强调从做中学,强调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多动手做项目,努力培养兴趣、体力、观察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
人生就像是与自己比赛的马拉松赛跑,需要“先慢后快”,人格先成长,智能与技术后成长;体能与意志先成长,知识与技能后成长。这样培养的人就越来越有后劲。如果刚开始就起跑快,拼命往前冲,也许会赢前面的几公里,但由于过早地耗散了孩子的元气与能量,就多半会输掉后面的几公里,或是坚持不了跑完全程。教育要打好人生的基础,就要有全局观念,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以人文教育为中心,重视体育、音乐、文学、美术、手工、人文历史地理、科学、数学、写作、社会研究、外语等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想象力,切不可“幼儿园小学化,小学初中化,初中高中化”,染上急功近利的浮躁病;要还少年儿童纯真和快乐的童年、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青春,遵循“自由—选择—责任”的人格建构规律,强调“体验—理解 —实践”,使“身、心、灵”在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过程中得到健康、自主、快乐而尽性的发展。
教育是很朴素很真实的工作。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一句格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优秀就是一种好习惯。习惯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从小养成的好习惯是一生花不完的利息;从小养成的坏习惯是一生还不清的债务。我们搞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不应把素质教育搞得玄而又玄。
(摘自2016年7月《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