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育三层级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具体到诗歌来说,人只有在生理、安全这两项需求基本达到之后,才会顾及诗歌;诗歌作用于后三种需求:社交需求——阅读诗,以诗来增加生活、社交的美;尊重需求——鉴赏诗,深度理解、发挥诗的功效;自我实现需求——创作诗,实现成为诗人的梦想。所以简而言之,诗歌教育有三个层级:阅读、鉴赏、创作。
阅读是基础。读什么?中国古典诗词是必读,新诗、外国诗歌列选读。古典诗词历经千锤百炼,从声韵、格律到“起承转合”等范式都炉火纯青,最适合诵读。新诗虽然有的也不错,但毕竟从白话文运动开始至今尚不足百年,其节奏、思维、程式还没有为大众所接受,仅在先锋派中探索;外国诗歌佳作当然也有很多,但诗歌终究是文学的高级语言形式,语言、声韵经过翻译之后,原味、美感难免有所褪减。因此,从母语的角度说,中国古典诗词是正餐,新诗、外国诗可作佐餐。
学习古典诗词,建议先读唐诗宋词,再读汉魏古诗,必读《诗经》,元明清诗词可读可不读。唐诗如酒,热情、豪放、自由、浪漫;宋词若茶,雍容、大度、温婉、柔美。初学者从唐宋入门,错不了。汉魏古诗朴实晓畅、直抒胸臆,如汉乐府、陶渊明的诗等,比卖弄学问、故作深沉的明清诗词(例如《红楼梦》虽是小说名著,但其诗作却属平庸)不知好多少倍。至于《诗经》,文字是久远难懂些,但在有了一定的古文基础之后,特别标举要必读、精读,因为她是中国第一部诗集,奠定了赋比兴、诗教等古典诗歌的基础。例如,《诗经》写景抒情常使用风、花、雪、月这四大元素(风指风吹万籁,花指各种植物花卉,雪包含雨雾云水江河,月代表日月星辰),后代诗歌沿用而乐此不疲,一直到现当代歌词都离不开这些套路。歌曲《小芳》中有一句歌词是:“在回城之前的那个晚上,你和我来到小河旁。从没流过的泪水,随着小河淌。”为什么非得写“小河”?《两只蝴蝶》中的一句歌词是:“亲爱的你跟我飞,穿过丛林去看小溪水。”为什么非得“去看小溪水”?那是因为早在《诗经》首篇就透露了奥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水边易生情愫!
鉴赏诗,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指专家学者用学术的语言讲述、评论诗歌;广义的,指普通爱好者随机的、片断的感悟,有时甚至可以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看某诗或看到某诗的某处,觉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却说不出来。这何尝不是一种触动心灵的鉴赏?事实上,广义的鉴赏弥足珍贵,古代的诗评很少有长篇大论,往往是点评式的。
创作诗,是诗歌教育的最高境界,既与勤奋、训练有关,也与天赋、环境有关,可遇而不可求。年轻人写诗,可先写新诗找找感觉、练练才思,然后随着知识、阅历的增加再涉足格律诗。
这三个层级,人员数量分布呈金字塔形:阅读者最多,鉴赏者大半,创作者少数。
不管身处哪个层级(职业作家、评论家除外),最好只把读写诗歌当作兴趣,而非事业。当作事业就会有功利欲,有了功利欲,就会削弱乃至阻隔诗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滋养。所以,理想的诗歌教育,是潜移默化而非取巧速成,是求道而非逐利,是素质养成而非应试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