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花开 故 人 荷兰的“养老小镇” 那年初见玉兰花 静,真的很美 跟毛主席学读书 最爱家乡煎饼香

第4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4
【名人风采】

跟毛主席学读书

□ 祝明伟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这首《水调歌头》是山东大学高亨教授196312月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版《毛泽东诗词》后作的,形象地描绘了毛主席的峥嵘岁月和诗意人生。在当前人们阅读力低下、多少人低头看手机的现实下,毛主席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求知好学精神尤具指导意义。

有这样一幅照片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也时刻震撼激励着我:毛主席倚靠在床头上,在微黄的灯光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的腿上盖着一条毛毯,左手卷着一本竖排版的书,右手拿着铅笔在书上勾画或者批注;床面上的物品一分为二,一半是主席打着补丁的被褥,另一半是整齐摆放的一摞摞书籍。主席就是这样以书为伴,与书共眠,一生研读,笔耕不辍。

主席的卧室是这个样子,再到他的中南海游泳池书房看看。这个书房也是兼用会见国外元首等重要外宾的客厅,里面成片的书架上放满了夹有密密麻麻细纸条的大部头典籍。很多外国政要在受到毛主席接见后都不约而同地说,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主席的谈笑风生和幽默风趣外,就是书房中的满架子书了。1972927日晚上,毛主席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会谈快要结束的时候,主席指着书房里堆积如山的书籍说:“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并将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的六卷本线装宋版《楚辞集注》赠送给了田中。

毛主席读书具有“广博、专深”的特点。19591023,毛主席外出前,指名要带上一大批书籍,当时为主席管理图书的逄先知先生把这批书目记在了登记本上。这份书单中,有马列经典、西方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哲学逻辑学、中国古代文史典籍、古人随笔和志怪小说、佛教经典、字帖字画地图集等。主席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谈起,《资治通鉴》他读了17遍,每次读都受益匪浅,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了。对《红楼梦》,主席强调“不看3遍没有发言权”,他自己阅读的版本就达20种之多。而《共产党宣言》,主席则至少读了100遍以上。

毛主席尤其重视读历史书,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19645月,主席在济南的一次讲话中说:“现在被史书迷住了,要把《二十四史》读完,正在读《南史》、《北史》。”19696月,主席在武昌期间,深夜里还不倦地再读《南史》中的《陈庆之传》,批注说“为之神往”。他还在不同的场合屡次强调读历史书的重要意义:“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

“活到老,学到老”,是毛主席常说的一句话,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在延安期间,他曾在一次演说中讲过一句话:“年老的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就要学9年零359天。”(按农历计算)主席读书的毅力和韧劲值得每个人学习。主席读书不知疲倦,常常因为读书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他曾经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不论在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游泳池书房,还是到全国各地视察,主席总是惜时如金,忙完党和国家的工作,就倚靠在床头上、坐在沙发上、站在书架旁、在专列上,手捧一本书全神贯注地读。197698,据毛主席身边的医护人员说,主席在全身插满救护管子、时而清醒时而昏迷的情况下,依靠工作人员,用手托着书本和文件,清醒过来时先后看文件、看书11次,共2小时50分钟。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37分,7个多小时后便与世长辞了。主席几乎是在他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那一刻,才结束了他无比热爱、一生为之痴迷不倦的读书生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主席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他读书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够学以致用,指导实践。翻开一部《毛泽东选集》,主席的著作可谓“笔走龙蛇惊风雨,白纸黑字写春秋”,正如高亨教授所写“笔下有雷声”。《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先生这样说:“中国是个文章的国度,青史不绝,佳作迭出。向来说文章有汉司马、唐韩柳、宋东坡、清康梁,群峰逶迤,比肩竞秀。毛泽东算一个,是历史群山中一座巍峨的高峰。”毛主席总是能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寻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及时写出纲领性文章,指引党和人民继续前进。当革命处于低潮时,毛主席送来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抗日战争处在最艰苦的相持阶段,许多人苦闷、动摇时,毛主席送来了《论持久战》,极大地鼓舞了中国抗日军民;当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初步探索的时候,毛主席又送来了《论十大关系》。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心中应该有这样一座精神宝藏,那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两百本书。”我想,毛主席的心中也有这样一个宝藏吧。只不过毛主席心中的这个宝藏何止是一两百本书?这个宝藏,既是毛主席个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他一路走来劈波斩浪的不倒桅杆,还是他担负建设一个新中国领导使命的永恒指引!

(作者单位:五莲县实验学校)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