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中学生出版20万字长篇小说得益读书 为生命成长喝彩 美人梅 每年重读一遍《红楼梦》 找寻教育的真谛 为心灵打造一方与文字共舞的净土 教师书架

第8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8
【开卷有益】

找寻教育的真谛

——读李镇西《追随苏霍姆林斯基》

□ 梁峰

拜读李镇西老师用激情写就的著作——《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感动于李老师倾心的追随和两人跨越时空和国界的神交,更感动于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以及作为平民教育家一生的不懈追求。

苏霍姆林斯基从人性出发,把人性作为教育的本质,以诚惶诚恐的心态给孩子无条件的尊重。在讲述尊重学生自尊心的重要性时,他用诗一般荡涤人心灵的语言说:“年轻的朋友,请记住,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在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的露珠。”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尊重学生方面做得不够。上课提问、批改作业、组织活动时,看到那些做得不到位、不守纪律的学生,我的心中会油然而生无名之火,抱怨学生生性调皮、不努力、不争气,不由自主地严厉批评,毒舌大开。这种做法在挫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也给他们贴上了“笨”的标签,让他们放弃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自信。这简直就是犯罪,让学生情何以堪!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学习只是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其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那种除了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分数以外什么都不想的学生,他的命运是不值得羡慕的。”“千万不要让你的学生被这种学究气所控制。”我以前也接触过这种观点,但并不认同。“学生是干什么的?同样学习,你为什么不跟学习好的比?”这种想法我曾无条件地强加给自己的学生和孩子,但从未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家长、老师何曾了解孩子的苦衷。看到大师的告诫,我深深地被他的洞察力所折服。我曾经为过多的学生不交作业感到不安,而不去探寻学生不交作业的原因;从未从教师自身找原因,而一味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没考虑如何了解学生,如何有的放矢,如何因材施教。再就是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层次、多角度”,我一味只看学生的学习和分数,总是以点带面,以俊遮丑,无形中让学生对自己“敬而远之”,使“亲其师,乐其道”的道理只停留在口头上。

对大师认识最深的是他从事教育的纯净与纯粹。“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和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的人性芬芳。”如诗般的语言,阐释了“以爱育爱”的道理。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喜欢学生,学生会回报你更多,甚至是惊喜!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有35年的教育生涯,担任过教导主任、校长、教育局长等职务,一刻没有脱离教学一线,更没有停止对教育科学的研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他的教育观点放到今天也不过时;他是一位“杂家”,著作颇丰,留下了许多教育散文和童话。反观自己的教学生涯,平淡无奇,没有成熟的教育成果,没有深刻的反思与积累,如果还在抱怨没有时间和精力的话,就只有汗颜的份了。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天然的平民教育家,从“人性、人情、人道”出发,实践着他内心教育的“神圣之旅”。他的魅力来自他的作为、他的无私、他的纯粹、他对教育的“痴迷”。也许我不能妄言追随大师,但可以学习他的精神,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如果每位教师都这样做,一定会有新的成长,学生自然会生活在多彩的世界里,你就会享受到百花齐放的幸福与快乐!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