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  努力造就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产业大军 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 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和道路交通安全电视会议召开 省教育厅要求加强和改进学校食品安全和传染病防控工作 防灾减灾进校园 山东省家庭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 禹城“四点半课堂”实现“四保障、四延伸” 邹城:职教学校成为学子就业“坚实靠山” 做大学生人生引航的明灯 全省高校学生工作会议在泰安召开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做大学生人生引航的明灯

——山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综述

□ 本报记者 张兴华 孙荣光

报告厅里座无虚席,连走廊都挤满听众。日前,周恩来总理秘书、武警技术学院原副院长纪东将军以《我党优秀作风的楷模》为题,向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讲述了周总理“一生奋斗,全心为民”的感人事迹。

90后学生安雪一边擦拭眼泪,一边动情地说:“这堂课简直就是一场洗礼。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周总理的人格崇高,而且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

这是聊城职院党史教育的一幕,也是山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镜头。近年来,山东从调研入手,以问题为导向,针对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创新力度不够、手段方式滞后、教育力量分散、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以文化人,坚持多措并举,开创了思政教育工作新局面。

让思政课“鲜活”起来

在一间坐满200人的教室里,掌声此起彼伏,思辨与创新相互交织。谁会想到,这竟是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正在给本科生上思政课。这样的出勤率和参与度在以往的思政课堂上简直“不可想象”。

据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黄琦介绍,从2015年开始,山东正式启动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将高校德育综合改革纳入其中作出统筹安排,研究并印发了《山东高等学校德育综合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及系列配套文件。各高校积极贯彻德育综合改革意见,不断创新理念思路、内容形式和方式手段,让思政课焕发出勃勃生机。

济南大学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设计了“4+4”实践教学法,提高了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自2015年开始,定期为学生们推送“微党课”专题。各高校依托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改革项目,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等改革创新,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很多高校通过征集“微教案”,建立“助教辅导”、“课堂论坛”制度,突出了特色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同时,各高校通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平台拓展渠道,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感召凝聚学生。山东财经大学实施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三千计划”,即走进“千村、千企业、千社区”,引导大学生通过调研活动了解社会,思考问题。山东英才学院持续多年开展“三下乡”、西部志愿服务、应征入伍工作,先后输送272名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输送近800名学生应征入伍,投身国防建设,把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社会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

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今年年初,齐鲁工业大学宋明等10名专业教师获评“德融教学”好教师。该校同时还评选出《电路原理》等20门“德融教学”好课堂……齐鲁工业大学在德育综合改革中,率先开展“德融课堂”,实施“德智双学分制”,把育人融入课程设置、课外生活、社会实践、校园环境,实现了“处处有育人功能,人人有育人之责”。

据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左敏介绍,省委、省政府将高校德育综合改革纳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大局中谋划推进,要求高校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学科专业课融合渗透、校园文化熏陶培育和实践活动感知体悟的“四位一体”德育模式。结合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工程,组建了高校德育改革课题组,形成了《山东学生德育一体化改革方案》,确定了高等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措施等基本内容,为形成全员育人意识、增强德育整体实效提供了重要依据。 

据此,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积极落实全体教师的育人职责,努力推进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形成协同效应,逐步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

经多年探索,省内高校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活动品牌。济南大学连续9年组织开展辅导员家访活动,实现了由辅导员参与到全体干部职工全员参与的转变。他们先后组织1272人次走进1852个学生家庭,足迹遍布山东17个市、67个县区,以及北京、天津、海南等多个省市。家访活动逐步成为该校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铸魂工程”、“固本工程”和“助航工程”。

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校园

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食堂,保洁员正在认真打扫餐桌上剩余的食物。一个能容纳数百人就餐的餐厅打扫完,“战果”不到一桶。饮食服务中心的杨主任笑着说:“是学校的俭文化教育让学生懂得了节约。”

这是山东高校扎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省委高校工委重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化、个性化、本土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落地生根,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高度融合,在学生心中种下了“文化”的基因。

“以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生活脱节,形成‘两张皮’。”省委高校工委副巡视员刘欣堂说,“我们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作用。”

山东建筑大学结合学校学科特点和地域优势,把“扎实、专注、创新、精致”的鲁班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烟台大学开展“弘扬勤俭节约优秀传统,建设节约型校园”活动,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山东英才学院投资600多万元,建设了党史馆、国史馆、校史馆、非遗馆和将军书屋“四馆一屋”,培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山东立足齐鲁传统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体现到人才培养各个方面,着力建设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持续不断地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滋养校园文化,积极打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有精神家园。

激活思政师资队伍

“林海波教授的课大家太喜欢了,每次都要抢座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2014级播音专业学生王双铭,为了一堂“特聘教授”的思政课,提前半小时就来到报告厅占座。

为了推进高校思政课综合改革,20154月,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会同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省财政厅等6个部门研究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领军人物偏少的问题,决定从社会各界聘请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来担任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

截至目前,像山东航空集团林海波这样深受学生喜爱的“特聘教授”,已有上百人次走上大学思政课讲堂。他们用生动实践解读抽象理论,引发大学生的共鸣,为当前高校思政课带来一股新风。

2012年开始,山东组织全省133所高校近10万名教师参加了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山东农业大学在教师中积极开展“青蓝工程”,以老带新,该校88岁的束怀瑞院士几十年如一日为青年师生上党课,已经成为红色育人的“常青树”。

同时,山东注重健全选拔培养激励机制,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使之“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山东大学实行辅导员行政级别和专业技术职务“双线晋升”制度。青岛大学设立辅导员、班主任专项工作经费,辅导员实行职务和职称晋升双轨制,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建设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选聘900余名优秀中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济南大学在表彰体系中确保思政课教师比例在5%以上,在职称评审方面实行辅导员单列单评。这些举措,大大提升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开创了全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局面。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