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四院士与大学生聊青春 30名莫桑比克教师来济当学生 传统戏剧进校园山东科大掀起戏曲热 山东政法学院:做更具亲和力的思政教育 引企入校,校企师生都“笑”了 当好“经师”更要当好“人师”

第7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7
【高教时评】

当好“经师”更要当好“人师”

□ 张学炬 朱烨

“既当‘经师’,更要当好‘人师’,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在59日上午召开的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谈到师德师风建设时说,高校教师不能只做搬运知识的“教书匠”,要做塑造学生品格的“大先生”。师德建设尤为重要,要引导教师注重修身立德。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因此,每一名高校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当好“人师”,踏踏实实地做好“道”的传承工作,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既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需要。

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教师只有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当好新时期的“大先生”。

首先要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大先生”。“打铁还需自身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必须让自身的政治素质过硬,思想素质过硬,才能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和示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然而,最近几年来,不少高校教师忽视了自身的思想文化建设,轻视了品格的自我锤炼和陶冶,要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了地地道道的“老学究”;要么钻进名利圈里不能自拔,抄论文,跑课题,办公司,损害了教师的形象。“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事实证明,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这样的。所以,育人者必须经常照一照镜子,扫一扫自己心灵上的尘土,拧紧思想的总开关。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谦谦君子。

其次,要想当好“人师”,高校教师还必须提高自己育人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多样、价值观多元,各种思想观点交流、交融、交锋,对大学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大学里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潮,不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世界中不能自拔,翘课成风。这一切充分表明,加强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刻不容缓。一些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方式和手段。课堂依然是育人的主渠道,因此,高校教师必须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做起,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做起。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下,高校教师要有“课堂+互联网”的思维,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提高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感染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创新异彩纷呈的今天,要充分结合身边的事例,结合我国取得的一些成果,提高课堂教学的鲜活性、说服力,使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入学生脑,进学生心,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今年3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曾表示,我们今年要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在辽宁大学调研时,他又给出了具体方案:思想政治课要做到“有虚有实”,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领思政课,让学生受到理论熏陶,享受实践成果;要做到“有棱有角”,思政课要有原则性;要讲政治,对党的教育理论、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要讲深讲透;要做到“有情有义”,把情和义结合起来,带着感情去讲思政课;要做到“有滋有味”,要认真研究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色香味俱佳的精神大餐。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每一名高校教师在做好“经师”的同时,还必须当好“人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做好“传道”的工作。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