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四院士与大学生聊青春 30名莫桑比克教师来济当学生 传统戏剧进校园山东科大掀起戏曲热 山东政法学院:做更具亲和力的思政教育 引企入校,校企师生都“笑”了 当好“经师”更要当好“人师”

第7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7
【协同创新】

专业与产业共推进 学校与企业共发展 教师与学生共成长

引企入校,校企师生都“笑”了

□ 本报通讯员 王静

“企业和山东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的学生经过学习,动手能力增强了,想法变得实际了。他们更理解基层的工作,也更愿意吃苦了。”山东金保罗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张雪连对记者说。近期,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级卓越工程师班的班长闫晓菲和她的同学们正在山东农大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山东金保罗公司实习锻炼。

推荐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子,广泛开展各种模式的校企合作,与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有限公司、惠普公司、亿利绿土地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泉林嘉有肥料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在探索深度合作过程中采取了“引企入校”的新模式,在人才联合培养、技术创新、产学研对接等方面搭建起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平台。

联合培养人才 实现 “无缝对接”

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人才,最大限度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学校依据企业需求确定专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学生的成长周期。

2014年,学院和惠普公司合作,开始在计算机类专业设置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两个专业方向,按照‘3+1’模式合作培养人才。前3年在学校开展理论学习和部分实践环节训练,第四年在惠普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开展学习和实训。”山东农大信息学院党委书记李广松介绍道。

2016年,信息学院又与青软实训公司合作,开设通信工程 (嵌入式方向)专业,采取“2.5+1.5培养模式,学生第一至五学期根据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的培养方案在校内完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六至八学期到合作企业进行以实训为主的学习。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派教师管理,企业派 “师傅”指导。

教师利用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的机会,深入生产一线,承担企业的技术研发任务,开发新的实训项目和教材,将生产实践中的案例引入课程教学之中。该校食科学院教师张仁堂在教学和科研时间之余,还担任企业的技术顾问。前不久,在中国食品科技成果展上,他带领的“3N”食品科技学生创业团队研发出的“九州仁孝滋补酒”从上千件产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奖。张仁堂说:“食品科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之一。在与企业联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掘自己的研发方向,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操能力,企业可以实现技术水平及新产品的开发。这是多赢的教育发展模式。”

专业接地气,课堂通岗位,专业教师成长于学校和企业,毕业生就业免除试用期,是学校创新办学的积极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专业与产业共推进,学校与企业共发展,教师与学生共成长。

开办“企业冠名班”的定向培养已经是山东农大运行多年的成熟模式。该校与北京生泰尔集团成立“生泰尔班”,与山东荣昌集团合作成立“荣昌班”,与济南正大公司合作成立“正大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考核、定岗实习、推荐就业等所有环节,学校逐步形成与合办专业配套的教材、系列的实训项目、完善的管理规范。

该校学工处处长王群说道:“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在正式入职前已经对企业的生产模式、企业文化都有深入了解,因此减少了‘冲动性就业’和‘冲动性离职’现象的发生。”

副校长朱莉说:“学校将企业的项目引进课堂‘量体裁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针对性强,真正实现了大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的目标,大大缩短了企业用人成长周期。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逐渐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

协同技术创新 实现“零距离接轨”

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实验室的建设方向,学校和企业共同投资或以企业投资为主,在学校建立相应专业的实验室。这是山东农大“引企入校”的另一种重要的合作方式。

目前,学校已与河南大用集团、亿利集团、山东泉林集团等企业合作建立了5个实验室。实验室由学校管理使用,取得的科技成果由校企共享,并可以由企业优先、优惠转化使用。共建实验室后,由企业按市场需求提出研究内容、目标。针对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学校科研人员有目的地进行研究开发。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成果直接在企业应用,真正做到“接地气”。

山东泉林纸业有限公司是学校多年的合作伙伴,一直没解决纸业生产的副产品和边缘产品的处理难题。企业主动联系学校进行合作,大学与企业的科研人员围绕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联合开展造纸废水的综合处理、利用研究,并就周边湿地生态构建进行规划布局和综合开发,合作培养企业发展急需的高水平人才。

山东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张民的团队研发出新型作物控释肥。2004年,在成果落地后,团队与金正大集团合作,进行大规模生产,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控释肥生产基地。自2008年开始,金正大针对企业自身技术需求采取单项委托的形式投入1000多万元,委托学校30多名科研人员为其进行新型控释肥应用试验研究。2016年,由山东农业大学、上海化工研究院、金正大集团等单位共同起草的控释肥料国际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颁布并实施。学校与企业协同技术创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真正实现了“零距离接轨”。

该校科技处处长米庆华表示,山东农大一直以来注重产学研合作,努力使教学、科研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仅2016年,学校就召开了两次引企入校对接会,有260余家企业到校参与对接,有百余家企业与学校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资源共享,在人才培养、课程设计和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长期友好合作,并取得较好的成绩,探索出依托骨干专业“引企入校”、“订单式培养”、产学研合作打造产业化创新平台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