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主动学习:生命成长的通行证 让博物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能引得“凤凰”来的办学才是成功的 不要让银行卡玷污学校的形象 “日理万机”的暑假有多少现实的无奈 严阵以待 给教育留一点思考的时间 别只在意收获    给学生插上艺术的翅膀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舜耕笔谈】

主动学习:生命成长的通行证

□ 本期主笔:孙明霞

随着社会对教育要求的提高,对教师发展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培训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来,各种培训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是,作为“福利”的培训有时候也会变味。

有一个周末,我受邀到某海滨城市为教师培训班讲课。开会前,组织者有些郁闷也有些生气地说:“我们组织活动,真的希望能给诸位老师的发展提供帮助。总共报到了200多人,却有五六十人办好报到手续后就出去游玩了。这就白白浪费了听课的名额。我真替他们感到惋惜!”我还参加过一些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在这些培训活动中,点名、签到是必不可少的考勤措施,甚至进场时要签到,退场时也要签到,不签到者就算旷课了。为了确保教师准时参会,活动举办者规定,哪位教师的签到次数不够,他就被扣继续教育学分或考核分数。在这种威逼利诱下,教师们只好乖乖地坐在会场里。有的老师还主动报名参加一些可以拿到继续教育学分的培训项目。

上述现象之所以出现,不是培训内容不好,也不是组织形式有问题,是因为“被动培训”不科学。组织者的意图是好的,但对于把培训当作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培训浪费了自己的时间的教师来说,培训活动毫无意义。

但是,我也遇到了另外一种类型的教师。

今年夏天,我和几位女教师应“全国生命化教育西部论坛”主办者的邀请,自费买了火车票,一路颠簸,到了遥远的兰州。面对黄土高坡,她们却笑靥如花。其中一位教师说:“我学到了太多的东西,见到了这么多美好的人。”我问:“既然你们的校长很支持教师学习,你们为什么不让校长给你们报销路费?”她摇了摇头,说:“我们就是想出来学习,见见世面,不想给校长添麻烦。”

不久,厦门举行了“全国第三届‘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活动。且不说活动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和精彩,单看参加活动的教师就足以让我们心存敬畏:教师们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而且绝大多数教师都是自费参加的。其中,有一位年过五旬的乡村小学校长,乘坐火车、汽车,辗转了5天,从甘肃来到厦门。

这自然与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有关。在活动中,既有专家学者的高层引领、理论指导,也有一线教师的现身说法、经验分享。这也与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有关。报告、辩论、讨论、分享,让所有与会代表参与其中。教师们不只是带着耳朵去聆听专家学者的报告,而是带着大脑去思考、交流。但是,这依然不是关键。更重要的是,这些参会教师都是自己报名参加活动的。没有领导要求,没有上级逼迫,没有学分诱惑,当然也没法报销差旅费,他们只是听从内心的召唤:“走出去,为自己打开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口,遇到更好的自己。”所以,他们在学习上是主动的,是全身心投入的。在整整三天的活动中,会场始终座无虚席。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进进出出,只有认真聆听的身姿、奋笔疾书的动作和会心的微笑。一位86岁的老教育工作者听说后,来到现场观看,一看就是三天。他被活动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更被会场上浓厚的学习气氛感染了,赞叹道:“这是中国教育之希望所在!”许多天之后,我还能从网站上和微信圈中看到老师们写的“行走故事”、“学习感悟”,还会感受到他们那份如火的学习热情。

可见,教师的生命成长靠的不是外力,而是发自内心的成长愿望。如果一名教师自身没有内驱力,任何外力都唤不醒他。

长长的暑假是教师休息、调整的时间,也是教师主动学习、自我提升的大好时机。我们可以借机游览美丽的山山水水,饱读自然这部大书。但是,“心灵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如果我们给心灵找一个栖居地,让生命不断成长,终将会“遇到更好的自己”。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