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潜心治学、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 该不该透支学生的情感 不妨过问一下大学生的生活费这件事 推广人工智能课程,师资是关键 校长“玩失联”不如推行“零择班” 印在心里的坐标  “忠言”诚可贵 “顺耳”价更高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教之有道】

“忠言”诚可贵 “顺耳”价更高

□ 史延虎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批评是教育工作者常用的教育方式之一。教师批评学生很容易,但真正让学生从心底接受批评并非易事。批评不仅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智慧。对于老师的批评和说教,有的学生根本“不领情”,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经常顶撞老师。对学生进行批评的背后蕴藏着教师更多的智慧和学问。作为教师,我们要采用最能唤醒学生心智的批评方式。既展示教师的德才和风度,又真正达到批评的目的,才是明智之举。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将它类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以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要想教育好学生,使用的“药”就必须以“苦”为良;似乎“药”越“苦”,“药效”就越大。殊不知,接受“逆耳”的“忠言”并不容易。“良药”不进口入肚,怎会“利于病”?“忠言”不入耳,怎能“利于行”?教师要站在理智的角度,站在较高层次思考“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思想、性格都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如果批评不当,就可能引起学生情绪上的抵触,以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现在的独生子女大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多少都有点听不得批评的坏脾气。如果老师以居高临下的态势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不但起不到“良药”的效果,还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诱发他们的逆反心理。虽是“良药”,但因“苦口”,所以他们拒绝接受,当然也就没有“疗效”了。

仔细想一想,“良药”为什么一定要“苦口”呢?将苦涩的药粉加上糖衣或制成胶囊,既能免除患者的痛苦,又能达到治病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们应该想方设法使“良药”不再“苦口”,让“忠言”不再“逆耳”。聪明人发明了糖衣的药丸,使千千万万个病人免去了服药的痛苦。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是否也可以研究“糖衣”,让“良药”不再“苦口”,“忠言”不再“逆耳”呢?其“糖衣”就是讲究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讲究教育的艺术。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教师不应一味地斥责学生,以免让学生产生排斥的心理;而应在批评学生的同时给予肯定,以促使他产生干劲。

当然,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应该针对实际情况,灵活地解决问题。对不同学生的教育,就像解一道难题,需要我们潜心读懂题意,寻找解题的技巧,设计解题的方案。有理不在声高,批评要讲究技巧。带着微笑的批评和人性化的惩罚,更能让学生心悦诚服。

(作者单位:济南市章丘区黄河镇中心小学 )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