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叫家长”不是简单的“杀手锏” “橙色书包”——善意的负面标签 校园书店变复合式文化场所有“看点” “内力觉醒大学”折射家长的“懒教”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生涯规划教育势在必行 青少年身体素质教育亟待提升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舜耕笔谈】

“叫家长”不是简单的“杀手锏”

□ 本期主笔:孙明霞

笔者常常听到有的教师抱怨学生难管理:“有的学生上课时捣乱、不认真听课,下课后没礼貌、惹是生非。我多次叫他的家长到学校谈话,但收效甚微,或者根本没用。”也听到有的家长抱怨:“我的孩子问题的确挺多。自从开学至今,不到两个月,我已经被老师叫去四五次了。怎么办呢?”这说明,“叫家长”似乎成了很多教师的杀手锏。只要学生出现问题了,就“叫家长”。孩子上学前,家长无忧无虑;只要孩子上学了,就担心被叫。家长被叫,要么是孩子犯了错误,要么就是考试成绩不好或者跟人打架之类的,反正不会是好事。对“叫家长”更反感的是学生。一般来说,老师“叫家长”之后,学生轻则被家长批评一顿,重则被打骂一番。

既然这样,教师为什么还要“叫家长”?有的教师会说:“学生犯了错误,我当然要叫家长。否则,孩子万一出了大问题,家长就说我们没早一点告诉他们。”即便没有被老师叫,有些家长还会经常主动联系老师:“我的孩子最近表现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不够好的地方?请您多费心,多加管教。有事,请及早告诉我们。”有的家长不被“叫”,心里还不踏实。可见,“叫家长”是教师的教育措施,也是家长的需要。的确,“叫家长”是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通过这个渠道,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以及其他表现,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便于加强家庭教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但是,只要被老师“叫”,家长的心里就忐忑不安:“不知道孩子在学校里又惹什么乱子了?”对“叫家长”更胆战心惊的是学生。当学生听到老师要“叫家长”时,他宁肯被罚抄多少遍作业、写多少字的检查,也希望老师别那样做。“叫家长”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惊恐远远多于惊喜。这说明“叫家长”本身有问题。当前,“叫家长”大多是告状式的。比如,学生上课总是说话,扰乱课堂秩序,教师希望家长在家里多管教孩子;学生不完成作业,要求家长每天检查并签字;学生考试成绩差,要求家长监督孩子学习;学生打架了,叫家长来学校处理问题,等等。

现在,很多学生的问题背后都有家长的问题。虽说家长都是成年人,但未必懂孩子、懂教育。我见过不少孩子刚上一年级的家长,他们因为孩子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上课坐不住、写字姿势不端正而焦虑不已;还见过因英语听写错了几个单词而不敢回家、晚上在路边徘徊的少年……假如老师“叫家长”不采取告状的方式,而根据学生的特点教给家长一些教育方法,让他们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并且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生活环境,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孩子生活在快乐、轻松、幸福、温馨的家庭氛围中,那么孩子一定会更健康地成长。

面对孩子生命成长的需求,面对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家长们做一些引导和帮助。比如,家长对成绩的过度关注往往与教师有关。有的教师召开的家长会其实就是“成绩通报会”。有的孩子成绩好或者进步大,其家长自然很愿意参加家长会;但是,有的孩子成绩差,其家长就感到压力巨大,这份压力必然会传递到孩子那里。假如“成绩通报会”变成家庭教育研讨会或者家庭教育报告会,结果就可能完全不同。例如,教师可以给家长介绍孩子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方面的变化、学生在作业方面的进步、学生对班集体的维护和文明礼貌方面的表现,介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生活,再介绍孩子成绩的取得与孩子良好习惯的关系,介绍一些切实可行的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做法,推荐给家长一些优秀的家庭教育书籍。这样一来,家长不仅不会感到有压力,反而感到心里亮堂多了。又如,遇到学生早恋的问题,教师见到家长后不是简单地告诉他“孩子谈恋爱了”,而是给家长分析孩子在青春期会遇到的种种问题,教给家长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技巧。这样一来,家长就会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隐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再如,遇到脾气暴躁、性格孤僻的学生,教师不要只把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告诉家长,而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并且与家长沟通好,让家长明白家庭幸福和睦、家人互相理解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拥有健康的心理。还有,教师遇到缺乏自信、自卑感强的学生,不要告诉其家长“你的孩子不够自信”,而要多给家长谈谈如何欣赏、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如此一来,家长不仅知道了孩子的表现情况,而且懂得了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和各种疑难问题,自然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完善。

可见,“叫家长”不是“杀手锏”,而是引领与沟通的方式。因此,教师要把“叫家长”变成“帮家长”。这样一来,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不会再惧怕“叫家长”了,从而真正实现家校共育。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