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职业教育 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企业一线师傅走进课堂当教师 你还在抱怨你的学生吗? 烟台机电工业学校: “创客”带起专业技能实训“生态链” 日照市科技学校:茂腔剧团进校园 肥城市高级技工学校:成立“石横特钢班”方便“门口就业” 搭准旅游产业发展的脉搏

第6版:职业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职业教育
06
【职 教 前 沿】

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企业一线师傅走进课堂当教师

□ 本报记者 孙军 通讯员 王晓蔚

近日,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2017级现代学徒制报关班迎来了一节深入师生心底、令人耳目一新的“专家课”——企业一线师傅来到了学校,走进了教室。

这位走进课堂的企业导师的名字叫孙帅,他是2002年从该校毕业的优秀学生,现任青岛东南船务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课堂上,孙帅围绕着“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一专题,向师弟、师妹介绍了公司的企业文化,然后又从“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储备”、“如何选择自己的第一份工作”、“面试的注意事项”4个方面为大家进行了详尽讲解。

让学生“解渴”的是,孙帅从实际工作的案例入手,深入浅出,剖析了毕业生就业的种种错误观念,指导学生如何根据企业文化进行择业定位,从而提高竞争力。接下来,孙帅用“金字塔原理”向学生讲述了确立目标的重要性。他回忆道:“我上高中的时候,电话费很贵。因此,我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找一份打电话不花钱的工作。努力工作10年后,我才发现,打电话成了成本最低的事情。这是10年之前我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所以,人一定要有目标。只要定好方向,并努力为之,就一定有实现的可能。”最后,孙帅用“四句话”来激励师弟、师妹:“所有的事情开始于思想,所有的改变都是瞬间,所有的顾客都会被说服,所有的目标都会实现。”

“我作为来自企业的教师,走进课堂,又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如何转变企业师傅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把最好、最接地气、最实用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们,是我最愿意思考的问题。企业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实际上是衡量他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衡量他的专业技能。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敬业精神、沟通合作能力、执行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我希望,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我的课堂上能够体现。”孙帅说。

与企业师傅零距离接触,让学生们感到欣喜而又激动。大家不仅明确了企业用人的标准与要求,而且深刻认识到确立目标的重要性。2017级现代学徒制报关班学生丁凯丽表示:“今天让我收获最大的,是明白了如何确定目标以及不同性格的人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同时,我也知道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督促我不断努力,向着目标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做好择业定位,提高自我竞争力。听了孙帅老师的话,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企业导师授课的内容更贴近工作, 也

更加职业化。他们还时常与我们互动,在课前询问我们想了解哪些工作要求与操作规范,然后在课堂上重点讲解。这样的课实用性强,让我们一线老师受益匪浅。”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商务专业教师张云说道。

企业一线师傅进课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择业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学生希望今后能够参加更多类似的活动,以积累求职技巧,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做好规划。

据了解,为加快校企合作步伐,自2015年至今,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开始大胆实践,引进企业专家,联合开发课程体系,通过到校授课、培训教师、创新讲课形式等途径,探索构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多种模式。在短短的两年内,“企业导师、师傅进课堂”活动已持续进行50余节课。例如,山东航空公司鲁雁精品组的全先辉、青岛海关审单处的范政先后走进课堂讲课,让3000余名学生从中受益。按照“不重复、重能力、讲实、讲精”的原则,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一线师傅对授课内容进行了精细筛选,并制定了针对性强、实效性好、应用性广的实践教学计划,旨在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校长褚维东告诉记者:“‘企业导师、师傅进课堂’是借力于社会资源,聘请行业专家来校指导职业教育的教学讲座,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了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之一。企业导师、师傅通过自己的经验、教训和成果的分享,让学生从思想品德、知识学习、实习实践等方面得到启迪、指导和借鉴。此类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开阔了学生的专业认知眼界,引领学生直观感受了企业的气息与氛围,让学生从另一个视角认识所学专业知识应该如何积累与应用,通过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作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

据悉,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深受学生欢迎,有效实现个人与岗位、班级与实际工作环境、学校与企业的角色互换,而且能带动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双赢”。

褚维东表示:“下一步,学校将邀请行业工匠、劳模进校园,挤出办公室,设立工作室,使师生能近距离接触工匠、劳模,让工匠精神在校园里浸润、弘扬,让行业新技术、新技能在课堂上实现对接,从而提升学校服务城市发展的能力。”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