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散落在静美秋天里的馨香 我的母亲 打起行囊的秋天 秋 中 秋 夜 登高品诗度重阳 文人与蟹

第8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8
【杏坛随笔】

登高品诗度重阳

□ 艾兴君

九九重阳,登高望远,把酒临风,诗兴勃发。重阳诗中既有诗人的性灵、心态、热情、才华,又有民族风俗文化的沉积。

在重阳诗中,最脍炙人口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抒情小诗是他17岁时所作。当时,诗人去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远在故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插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他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未能团聚。这正是此诗的深厚、新颖处,使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

重阳诗忘不了对菊花的那份深情。秋高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菊花,别有一番情趣。陶渊明重阳赏菊时咏出“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的即兴诗,弥漫着浓浓的人情味。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重阳节到来时要回来赏菊。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菊花”、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都道出了赏菊品菊的情趣,语言隽永,诗意清新。

重阳诗中登高望远彰显宽阔的胸襟。唐朝诗人朱庆馀在《旅中过重阳》中写道:“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登高远眺,让人心旷神怡。杜甫的《登高》被认为是写重阳登高的第一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传唱千古。此时,杜甫住在长江畔的夔州,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身处异乡的悲苦。

重阳诗中经常借饮酒来抒写内心的情怀。王勃在重阳节滕王阁聚会上写下不朽名篇《滕王阁序》,其《蜀中九日》写得更为传神:“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斗酒诗百篇”的李白有“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的佳作。李清照的《醉花荫》更是千古传唱:“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该词将苦苦思念郎君的一代才女借酒消愁之状刻画得淋漓尽致。

毛泽东写的重阳诗,情调与古人截然不同。毛泽东在《采桑子?重阳》一词中,以雄视千古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敌制胜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写下了“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不朽诗篇。“人生易老天难老。”重阳节似乎总和“老”字联系在一起。年老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不可回避、终将面对的人生课题。“老”不仅是一种人生状态,同时也凝结了岁月沉淀的知识以及时间打磨的智慧。

千百年来,这些重阳诗为重阳节增添了无限光彩,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重阳节的独特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