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探秘西南联大 让阅读照亮教育 趵突菊韵 难忘阅读带给我的那份快乐 朴素而真实的文化之旅 书人痴语 教师书架

第8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8

朴素而真实的文化之旅

——读路延捷著《游记文选》

□ 肥城市仪阳街道中心小学 张蕊 安丘市新安街道中心学校 郑平

路延捷老师的《游记文选》是一本游记。书中记录了作者探访过的山川、古庙、大漠,介绍了20余处景点。内容具体详细,文风潇洒自如,既可当作散文来读,亦可作为旅行指导手册来收藏。

路老师虽说是理科出身,但他的文笔却既优美又洒脱多变。他在书中多次描写自己登山观景的经历,每一座山都在他的笔下幻化出不同的风姿。攀登五台山,他看到的是:远处群山连绵,蓝天如洗,白云飘飘;近处,盆地里的庙宇姿态各异,鳞次栉比。登顶峨眉,他写道:“远处群山起伏,形状各异,似大肚菩萨,如飘飘欲飞的仙女,各有其妙。轻纱般的薄雾缭绕在山间,忽隐忽现,变幻莫测。”

如果说前一篇注重写实,那么后一篇则多了神奇的梦幻色彩。诸如此类的描写在书中不胜枚举,每一处景点在他笔下如梦似幻,让人不禁心向往之。一遍遍读来,又似跟随作者神游天地间。对于初涉写作的人,这又是极好的教材。

与一般游记不同的是,路老师不仅仅向我们介绍当地旖旎的风光,更注重介绍当地的人文历史。每一座建筑的来历,每一处山川的奇妙传说,每一位历史人物的故事以及一副副楹联,都以旅行为主体,让我们在向往美丽风景的同时,更被当地的人文历史吸引。

来到“海天佛国”普陀山,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日两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知无觉”这一副词浅意深、韵味无穷的楹联。在九华山上,他推崇的是“香焚小楼传经语,鸟唤翠林闻香山”的淡泊安适的生活。行走在贺兰山下,他念念不忘的是北方遭受战火、生灵涂炭的历史。谒黄帝陵,作者追思黄帝功绩,为不能亲自顶礼膜拜而耿耿于怀。在庐山上的美庐里,勾起他思绪万千的是一代才子陈布雷的生平境遇。面对宝塔山,他想到的是多灾多难的民族,想到的是苏武、卫青、沈括、李自成、刘志丹。

特别值得赞赏的是路老师严谨的写作态度。他书中穿插的小故事都有准确的出处,而非随意杜撰。每到一处,他执着于搜寻介绍当地风貌的资料、书籍。令他大失所望的是在普陀山没有买到介绍当地历史、地理及旅游景点和观音文化的图书。在广西灵渠,他摸黑找到书店,买到《灵渠》、《灵渠的历史文化传奇》等书。在长白山,他因故没买到《长白山志》,以致与一本好书失之交臂,至今仍感到十分惋惜。与我们走马观花看景不同,路老师执着于对走过的每一处地方都追根求源。

一个写游记的人不能仅仅停留在用眼睛看美景上,更希望自己能洞悉旅行地的社会变迁,了解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体会不同文化的行为和艺术,而不仅仅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我们看游记类的书籍,也不是单纯地借助别人的眼睛看风景,而是借鉴别人的思考。

路老师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一路行走,一路思考。上峨眉山前,他已经研读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却仍不肯当个“明白人”,因为他深知:如果没有亲临,没有亲自做过深入研究,最好的办法是三缄其口。如果凭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或书上的只言片语而夸夸其谈,那就只能遭到世人的嘲笑。这应该是“做人”、“为学”时刻不能忘记的一点。在乐山看大佛,他看出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为民造福,克己奉公,舍己为民,舍小家为大家。在南泥湾,他深深体会到毛泽东倡导的“自力更生”精神对国家、家庭、个人的伟大意义。在东山张良寺,他体会到:人既不能平平庸庸、无所作为、虚度一生,又要及时审时度势、功成身退。到沾化摘冬枣,他更关心当地百姓如何富起来。在大北洼,他思考的问题是:金钱与历史文化、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孰轻孰重?

合上这本书,笔者感慨万千:原来,游记可以这样写!这本书记录了一次次朴素而真实的旅行,描写自然、干净,没有一点做作。透过一行行文字,我们仿佛看到路老师那一张温和儒雅的面庞,跟随他或矫健或蹒跚的步伐,听他娓娓道来,陪他伫立在山门前认真抄下一副副楹联,走过细致、简单、充满文化气息的旅途。

我们不止一次感叹路老师文字的奇妙。他的文笔流畅,不堆砌词语,不矫揉造作。他用最朴实的文字引领读者一次次神游。那些风景遥远却让人备感真实,如手中的一杯绿茶,清淡却沁人心脾。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