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用温情诠释人间真善美 知静方能行远 教师书架 重新认识自己  “书中蝴蝶”藏书票  总有些美好可以遇见

第8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8
【读书苑】

用温情诠释人间真善美

——评梁晓声长篇新作《人世间》

□ 向建军

凭借“知青文学”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梁晓声又出新作,以颂扬人间真善美为主题的长篇小说《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甫一问世,就获得各方关注。全书通过对平民子弟周秉昆生活轨迹的刻画,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作家,梁晓声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思索。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都市青年,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历史不是很清楚,他们对镂刻着年代记忆的粮票、肉票、豆腐票等票证更是心生好奇。其实,这些物事正是他们父辈烟火生活的标配。回望这段历史,沉淀其间的厚重感与沧桑感深深触动了梁晓声的家国情怀。在他看来,当代年轻人不光对现实要有清醒和理性的判断,对历史也要有清晰的认识。如此,无论是对他们世界观的养成,还是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的树立,都是大有裨益的。怀着这份温情,梁晓声把这部小说冠以“人世间”之名,以洋洋洒洒115万字的篇幅,用上中下三卷的方式,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贯穿其中的,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有直面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和复杂。

《人世间》是用文学语境,独具匠心勾勒出的一幅近五十年来现代中国“浮世绘”。这段历史涵盖了独立自主搞建设到敞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的宏阔进程,也是人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意识等方面急剧转化和转变的过程。梁晓声以一个历史见证者的视角,在点赞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时,还以一个“平民作家”的担当,丝毫没有回避改革开放大潮中东北老工业基地所经历的阵痛。但他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站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辅相成的角度,对这种改革之痛予以了理性的解读。基于这样的视点,从《人世间》一书中不难发现,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众多企业转型和由此带来的伤痛,梁晓声自始至终都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既关注企业的转型与升级,又满怀关切地注视着以周秉昆为代表的下岗职工的命运。他一方面以豪迈之笔表达了对这一系列阵痛的理解和支持,认为这是改革进程中的发展之痛;另一方面,又以达观之笔,潜心塑造了周秉昆及儿女、工友们等一系列典型形象。通过对他们在这场困顿中互帮互助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困厄中人性的美好。特别是对老年周秉昆义务修路的细节描写,看似琐碎,实则寄寓了梁晓声对人世间真善美的热切呼唤。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周秉昆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把凹凸不平的旧路修成了光洁齐整的新路,让人们满怀喜悦地畅行在生活的大路上,大众是不是也要通过自己的善行,多修补心灵上的扭曲和不平,才能让自己在宁静致远中与芸芸众生搭建起愉悦沟通的心灵之桥?对此,梁晓声虽然没有直白地说出来,却借助周秉昆的一言一行,给了我们这种正面引导,让人在真善美中体会到温情的力量。

梁晓声将满怀的善意杂糅进波澜壮阔的斑斓画卷里,用观其主流和多关注亮色的济世情怀,生动地描画了知青插队、三线建设、工农兵大学生、知青返城、恢复高考、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走穴、国企改革、“下海” 、职工下岗、棚户区改造、今天的反腐等标志性大事件。云卷云舒里有历史的星移斗转,命运多舛中有世道人心的幽微观照。平白而意蕴深邃的文字将家国的命运与平民百姓的人情冷暖交融在一起,用温润的爱意诠释了人世间的真情是如此的善良和美好。

梁晓声说:“好人不是老好人,而是对自己的善良心有要求的人。我写《人世间》的时候一般来说没有太坏的人,更多的人我都是希望挖掘他们好的一面,这是我对文学本身的理解。”他的这番表白,一语中的地表达了创作这部雄篇巨著的主旨,那就是“文学艺术是要使人类的心灵更加向善美进化”。我于心有戚戚焉中读罢《人世间》,感觉我的心已然通透而澄明。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