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考综合改革 坚持立德树人 深化考试改革 高考综合改革推动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形式变革

第3版:高考综合改革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考综合改革
03

高考综合改革推动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形式变革

□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宋树杰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王运贵

继上海、浙江之后,山东省成为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之一。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将成为首批“吃螃蟹者”。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将依据新的高考方案、新的课程方案和新的课程标准进行学习。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招生考试具有导向教学和服务选拔的基本作用。改革方案实施后,高校招生制度和以往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中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形式将随之发生较大的变革。

一、山东省高考综合改革的要点

2016年3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政发〔2016〕7号),公布了山东高考综合改革的初步方案。所谓综合改革,主要是按照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原则,高校依据学生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等,即“两依据,一参考”的基本方式选拔优秀人才。具体来说,我省的高考综合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统考“语数外”

我省的夏季高考简称“3+3”模式,其中的第一个“3”是指只将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作为所有考生都必须考的高考科目。这意味着,语数外将更加受到重视,其基础性地位将更加凸显。

(二)文理不分科

“3+3”模式中的第二个“3”是指3门选考科目。对于选考科目,考生可以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中任意选择3科进行等级考试。这意味着,不再有目前文综和理综的固定科目组合,考生可以打破文理科的界限进行自由选择和组合,考试也由相同科目的竞争转换为特长科目的竞争。如果把目前的高考比喻为统一吃的“大锅饭”,改革方案实施后的高考则可比喻为“自助餐”。

(三)“学考”成绩记入高考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目前只是结业考试,改革方案实施后,学生自选的3门学科将使用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成绩,与语数外统一考试成绩相加,作为高校招生最重要的依据。这意味着,高考与高中日常学习和考试的关联度将大大提高。

(四)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将作为录取依据

在“两依据,一参考”中,“两依据”是指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是指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意味着,综合素质评价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由上述特点可以看出,我省的高考综合改革,既要有利于复合型、交叉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又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的内在统一,是对科学选才和公平选才并重进行的有益探索。

二、高中课程设置的相应变化

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对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使课程教学与高考综合改革实现有机衔接,我省和国家层面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我省,主要表现为省教育厅2017年8月下发了《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 级学生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鲁教基发〔2017〕3 号);在国家层面,则是教育部2018年1月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这些文件围绕高考综合改革、学业水平考试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衔接,对课程设置和教学进行了相应的安排。

(一)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课程方案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并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的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可以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提供参考。

(二)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

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部分,明确了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内容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达到的等级水平,以及各水平的关键表现。增加“学业质量标准”,目的在于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而有了2017版课程标准作为依据,今后每年将不再专门颁布考试大纲。

(三)提出了课程实施要求

在课程实施方面,充分吸收了高考综合改革先行试点省份的经验,提出了对学校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选课走班教学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等方面的要求。要求组建专门队伍,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社会,处理好兴趣特长、潜能倾向与社会需要的关系,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要求高中学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提供课程说明和选课指南,安排班主任或导师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方案。要求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把综合实践活动、选修课程的修习情况作为综合素质档案的重要内容,并指导学生客观记录成长过程。

三、高中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改革方案实施后高考选择性的提高,使得6选3的组合约20种,选课走班因此势在必行,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班教学和全年级统一的课程安排将被打破,多样化的课程组合和走班制教学将成为学校新常态。构建层次清晰、递进有序、开放有致的学校课程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是普通高中学校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课程方案和考试制度的变革,要求高中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也要随之发生变革。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学生生涯发展指导、选课指导、教学管理等方面建立制度,逐步形成学校教学管理特色。

建立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制度。高中学校应以制度的形式对学生生涯发展校本课程开设、导师制建立、生涯规划活动开展、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等进行规定,指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处理好兴趣特长、潜能倾向与未来社会需求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建立选课指导制度。高中学校要鼓励学生结合生涯规划教育的学习成果,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选修选考适当的课程。学校应提供课程说明和选课指南,安排班主任或导师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课程修习方案,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

建立新的教学管理制度。高中学校应积极探索建立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管理制度,统筹课程安排、教师调度、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学设施配备等,为选择性课程走班教学的实施提供保障。

(二)加强学生的组织管理

选课走班在给高中学校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高中学校带来了发展的机遇,特别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提供了机遇,并可以由此促进学校从根本上变革学生培养机制。

加强学生的组织管理。一是要正确对待尊重学生选择和提高管理难度的关系,不能只看到并规避走班带来的困难,“能不走就不走”,而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尽可能地通过“大走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二是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三是建立并逐步完善信息化的校园管理平台,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实现师生即时互通、信息共享,解决由选课走班带来的“排课”难题,让庞大的数据库变得有序而“多用途”,保障“选课走班”组织管理的科学高效。

(三)完善考试评价制度

高中学校要根据高考综合改革的要求,完善学校自身的考试评价制度,创新人才评价模式。

建立学分认定制度。高中学校应组建学分认定委员会,依据课程方案制定学分认定的具体办法,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考查学生修习的课时和表现,考核学业成绩,认定学分。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高中学校应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式,客观地记录和认定学生各方面的突出表现,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选修课程的修习情况应列入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规范考试评价要求。校内考试评价、学业水平考试、高考均应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学业水平合格考试以必修要求为基准,高考和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以选修必修的要求为基准。

山东省虽然充分吸取了前期上海和浙江试点获得的经验,并注意到了试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因为区域条件和教育水平不同,在具体操作中还是难免会出现难以提前预见、缺少应急预案的新问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都会因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得到解决。而我省的高考综合改革将会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