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副省长王书坚巡视2018年夏季高考工作 青岛建教育强市书写教育改革“奋进之笔” 全省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我省高校“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在山东师大启动 山东各地全力护航2018中高考 我省今年夏季高考平安顺利结束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教育事业腾飞为城市发展与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青岛建教育强市书写教育改革“奋进之笔”

本报讯(记者 孙军)6月9日-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举行。青岛聚集全球目光,向世界展示中国城市的实力与魅力。熟悉青岛发展进程的人们说,教育事业的腾飞为青岛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青岛市着力构建区域教育现代化新格局,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用大学滋养城市,努力写好教育改革“奋进之笔”,使青岛市发展驶入快车道。

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

青岛市始终把教育事业作为民生之首,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全部区市通过“青岛市教育现代化区市”验收;95%的中小学校建成智慧校园;高等教育实力明显增强,每十万人口拥有大学生4700人,比1978年增加78.67倍;9所在青岛高校入选国家、省“双一流”建设高校,近年来共签约引进32所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在青岛设立高等教育机构。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青岛与教育部签署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与省教育厅签署省教育综合改革青岛试验区建设备忘录;全国首部地方版学校法《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在全国产生积极反响。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学前教育普及率、普惠性和办园质量全面提升,全市幼儿园达2097所,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占比达80%;学前三年入园率保持在98.5%,学前教育普及水平位列副省级城市首位;2015年以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09所,全市80%的义务教育学校参加学区制、集团化等改革,大班额、择校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础教育实现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和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保障了每一个适龄儿童“在家门口上学”的需求;职业教育实现上下贯通,中、高等职教与普通本科高校实现贯通培养;特殊教育实现全覆盖,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5%,已构建起全面覆盖智障、盲、聋和孤独症儿童的特教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青岛市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聚焦机制建设和资源配置改革。创新国家、省级改革支持机制。青岛先后承担了高职综合改革等12项国家级和多项省级改革试点,获批山东省首个也是唯一的省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创新改革激励机制。建立教育改革奖励制度,从2013年起设立“教育改革创新奖”和“优先发展教育贡献奖”,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有创新、有突破的改革项目进行奖励,已推出改革成果54项。坚持优先安排,健全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机制。2012-2016年,教育经费总投入1182亿元,年均增长15%,增长速度列计划单列市之首。2012年以来,补贴11.5亿元为农村地区配备专用校车1800辆,惠及学生12万名。2014年以来,投入5.4亿元建成808处中小学标准化食堂,惠及学生80万人。坚持科学布局,加强学校规划建设。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41.9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29所;2012年以来,投入252.5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799所。坚持城乡统筹,促进义务教育由县域均衡向市域均衡发展。补齐农村教育短板,滚动推进标准化学校、现代化学校建设等项目,2015年,所辖区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补齐师资短板,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2017年,中小学32%的校长、21%的教师参加轮岗交流。补齐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大力推进学区制、集团化、跨区域合作等办学模式改革,参与办学模式改革的学校达80%。

——聚焦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承担国家高职综合改革和现代学徒制改革为契机,着力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高校上下贯通,高中段普职教育左右融通和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全市17所中职和本科学校参与“3+4”对口贯通培养试点,13所高中段学校开展普职融通试点,依托企业建设的职业教育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达15个,2017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7.43%,对口就业率达87.08%。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在资金、人才、土地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吸引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来青岛办学,与市政府签约来青的高校达32所。

——聚焦育人培养改革。坚持育人为本,面向每一个学生。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出台全面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的意见,通过志愿服务、研学旅行和职业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增强社会责任感。全市社会课堂达395处,每年有300万人次中小学生走进社会课堂。深化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在中小学推出了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选课、选课走班、分层设计作业等举措。以举办特色班为突破口,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推出了一批以人文、科技、海洋、外语等为特色的普通高中,覆盖面达68.5%。积极探索学校、社会、家庭共担的学生课业负担综合减负机制,坚持小学阶段零起点教学,开展社会培训机构超前培训等专项整治,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改进加强体育艺术教育,推动足球、游泳、管乐等课程的普及。国家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市拥有国家级特色学校131所、市级特色学校302所,在校参与足球活动的青少年达20万人。

——聚焦高水平、有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融入国际城市发展战略,在教育国际化上努力突破。全市中小学校与国外缔结友好学校近300对,全市拥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57个、外籍人员子女学校9所,涵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学段。2017年,市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合作备忘录,重点开展“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并首次设立留学生奖学金,助力双向合作交流。抢抓“互联网+”战略机遇,在教育信息化上努力突破。建成教育资源和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中小学全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基本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连续3年在青岛召开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

——聚焦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着力激发学校办学活力。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地方学校法《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成立审批执法处。创新评估机制,依托“青岛市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中心”,建立包括课业负担、教学质量、体质健康在内的第三方教育质量监测机制。教育部推广了青岛市的立法经验,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全国各类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着力激发校长教师队伍活力。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配套制定校长选任、定期交流、目标绩效考核等近20项制度。创新教师补充机制,推行教师招聘“面试前置”,实施教师“聘用制”改革,近3年每年采取聘用制的方式选聘录用教师都在3000人以上,基本解决了教师紧缺问题。创新校长教师发展机制,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全市齐鲁名师、名校长分别达37名和33名,数量均居山东省第一。着力激发社会参与办学活力。建立非营利性民办中小学校出资人奖励、民办教育新上项目贷款贴息等制度,在全省首批开展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教师养老保险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试点工作,实行民办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生均公用经费政策。目前,全市共有教育部门批准的各级各类民办学校757所,固定资产总值达87.29亿元。

着力推进高水平

有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建设

青岛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刘鹏照告诉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化教育,要重点从6方面推进:一是围绕服务国家和全省战略布局,努力提升教育改革的站位高度。对照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要求,强化“走在前列”的责任担当,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创造更多青岛教育改革经验。二是围绕破解幼有所育、学有优教的难点问题,努力增加教育公平的厚度,力争2020年实现市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三是围绕提高质量的核心任务,努力加大人才培养改革的力度。深化德育体育美育、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四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提升教育的贡献度。立足青岛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立足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立足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推动学校开放资源,更好地保障和推动老有所教、终身学习。五是从激发学校、师资和社会活力3个层面,努力提高教育治理的效度。六是围绕实现高水平、有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努力拓宽教育融合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以“互联网+教育融合创新试点”为抓手,构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机制。以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为重点,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机制,增强青岛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