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最美教师” 让学生逐步学会理财 从改变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开始 从改变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开始 爱的遗憾

第5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5
【凡人剪影】

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最美教师”

——记临沂一中教师于非洲

□ 本报通讯员 李宝成 李顺

于非洲(中)在给学生们讲解奥数题目。 李宝成/摄

“一腔热血,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时无阻。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他像一只吐丝的春蚕,用知识灌溉学生的心田;作为一名班主任,他像一面鲜红的旗帜,用理念引领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年级管理者,他像一头勤奋的老牛,用奉献搭建管理的平台。” 这是临沂一中教师于非洲获得临沂市第七届“最美教师”称号时的颁奖词。他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用心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

循循善诱育桃李

2004年,于非洲大学毕业后来到了“百年名校”临沂一中。在教学中,于非洲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断调整课堂内容,寻求好的教学方法;同时,力求课堂内容扩而不散、展而不乱。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于非洲所教班级的数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由于教学成绩突出,他兼任临沂一中数学奥赛教练。为了能够快速提高自己的奥数水平,让自己拥有“一桶水”甚至“一口井”,于非洲看了一本又一本《奥赛经典》《经典题选》等。每个寒暑假,于非洲都要做100多套奥数比赛试卷。刷题成了耐得住寂寞的于非洲的唯一乐趣。每一道奥数题,他都标注出题型、考查点,然后再交给学生们做。每个周末,于非洲都要对学生们进行辅导,寒暑假还要带着学生们出去学习或参加各类比赛。于非洲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奥赛教练员”,并且成为国家一级数学奥赛教练员。

从未耽误学生一节课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于非洲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他这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了学校教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2011年5月,于非洲的父亲被查出患上了晚期肝癌。刚听到消息时,于非洲差点崩溃了。“在我小时候,父亲就告诉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高考结束后报志愿的时候,父亲很支持我选择师范专业,说:‘教书育人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所以得知父亲生病之后,我很难过。那时候,我真是万念俱灰。”提起往事时,于非洲红了眼圈。

当时,于非洲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是日夜陪在父亲身边还是在高考前的关键时刻陪着学生?无论哪一边,他都不想放下。最后,他选择在医院与学校之间来回跑。在父亲住院期间,于非洲每天凌晨4点多就起床做饭,然后将饭送到医院,再赶到学校,检查学生早读的情况。下班之后,又匆忙赶到医院,伺候父亲。下了晚自习之后,于非洲给父亲洗衣服,收拾东西。在父亲住院期间,于非洲没有耽误教学工作。

父亲的病情不断恶化。在最后的日子里,他的父亲从医院回到老家。从此,于非洲又开始在老家与单位之间来回奔波。在不耽误一节课的情况下,于非洲每天下晚自习后驱车100多公里回到老家;第二天凌晨三点半准时起床,给老人做好早餐,又驱车回到学校,给学生们上课。在这期间,他每天的休息时间不到4个小时。

2011年6月5日,父亲在弥留之际问于非洲:“你有没有耽误学生们的课?”并且嘱咐他:“一定要把别人的孩子教育好。”于非洲告诉父亲:“爸,你放心吧!我没有耽误孩子们的一节课。”最终,2009级36班的学生们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们知道于非洲的事情后,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以拳拳之心爱学生

在于非洲看来,教育终究是“人”的教育。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担任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他最看重的是学生的品德教育。尤其对于班级里的后进生、贫困生以及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他都用爱去感化他们的心灵,用心去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

一名女生的家庭条件差,性格内向,自卑甚至有自暴自弃的倾向。“屋漏偏逢连阴雨。”一天,她的父亲因遭遇车祸而去世了。于非洲在第一时间赶到这个女生的家里,安慰了她一番;同时,决定暗中资助她上学。他和她多次进行沟通,告诉她:“人最怕的是啥?是面对困难和压力失去信心和勇气。”在他的不断努力下,这位女生变得性格开朗了,而且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成为班里的优秀学生,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

于非洲一边忙着数学教学,一边忙着奥数培训,还负责年级管理工作。这导致他亏欠家人很多。“周末,他忙着培训。寒暑假,他带着学生们出去培训、比赛。尤其是我们家第二个孩子出生之后,我就变成‘超级妈妈’了。每天,我一个人接送孩子,做饭,看孩子。晚上,等到孩子都睡了,他才回来;早晨,孩子们还没起床,他就赶去学校了。”于非洲的妻子李小燕告诉记者。

“只有根植于爱的土壤,教育之树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不管在平时的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不管在学生面前还是在同事面前,我都坚持做真诚的人,做正直的人。在我的影响下,一些顽皮、不爱学习的学生逐渐端正了学习态度。”于非洲欣慰地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