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三味文摘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 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 “双一流”引才是学历歧视 认知能力与健康有关 九如山瀑布 王尽美:在闷罐车里播撒革命的火种 刘半农与“她” 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第4版:三味文摘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三味文摘
04

“双一流”引才是学历歧视

□ 熊丙奇

近日,石家庄市印发2018年《关于实施现代产业人才集聚工程的若干措施》指出,对石家庄市现代产业企业新引进的博士学位研究生,“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等,自到石家庄市工作之日起5年内每月分别享受2000元、1500元、1000元的房租补助。

“双一流”作为人才招聘标准,似乎正成为一种趋势。呼和浩特市人社局今年4月发布的《2018年呼和浩特市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亦指出,“经认定的‘211’‘985’院校和‘双一流’大学硕士及以上学历急需紧缺优秀毕业生”作为当地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最低条件之一。

这些强调“双一流”的引才标准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警惕,还有人将之解读为“双一流”建设已经发挥作用。

以“双一流”作引才标准像此前部分单位对985、211高校毕业生明码标价那样,正在制造新的学历歧视。事实上,如果“双一流”标签化,可能会重蹈985、211建设的覆辙,与推出“双一流”建设的初衷背离。

我国在推出“双一流”建设时即明确指出,“双一流”建设要克服985、211建设存在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的弊端;并在公布“双一流”名单时,强调这只是建设名单,双一流要重视建设,并引入竞争机制,那些建设成效不佳的学校、学科将退出,而其他大学、学科也有机会进入建设名单。

但从目前有些地方政府的人才政策看,“双一流”建设似乎仍在重复985、211建设的问题。

我国正在推进的新高考改革,已经明确取消高考录取批次,就是希望取消高校一本、二本身份标签。对“双一流”毕业生的“明码标价”,则与改革精神相悖。

(摘自2018年4月17日《新京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