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教师书架 阅读是一种唤醒 书,打开心灵的另一扇窗 读书,乐在其中 旅途中的休闲阅读

第8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8
【开卷有益】

阅读是一种唤醒

□ 石晓晓

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全人类的共同营养品。在这个充塞着电视、网络、游戏和快阅读的世界里,书是我们最有耐心和最使人愉悦的朋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阅读的重要性。但目前的“应试教育”环境更倾向于让学生获取高分,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试教育”的藩篱束缚着广大语文教师的思维,是大刀阔斧地冲破束缚,还是亦步亦趋地实施着所谓的教学计划?这也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难题。如何在当前的教育氛围中推进语文教学呢?我认为,阅读应是一条最美的出路,也是一种有力的唤醒。

一、唤醒自我

在我的高中时代,主要读物是杂志和报纸。因为有学习时间的限制,所以我对于经典名著的系统阅读很少。仔细想来,我真正的阅读开始于大学。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终于有时间去读曾经想读却无法读的大部头书籍。大学的四年时光,我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图书馆里,从诗歌、小说到戏剧,从历史到哲学,从外国文学到中国文学,从古代文学到当代文学,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作品,都借来读。文学的启蒙由此开始。

后来,我又读了三年研究生。这三年的阅读时光让我的思维更加扩展,我那多元的文学感受也被唤醒。当时,我曾经因为《麦克白》中人物之间的爱恨纠葛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曾经因为《射雕英雄传》中的江湖侠义而热血沸腾;曾经因为《金锁记》中人性的扭曲变态而悲叹不已。同时,这一期间的理论性著作的阅读也让我对文学有了多维度的理解。钱理群的《岁月沧桑》让我领略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遭际和精神历史;汪晖的《反抗绝望》让我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深处;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让我触摸到了晚清小说里多元文化的并存……三年的读书生活,不仅仅锻炼了我的思维,而且让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从此,我能够站在专业化的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

毕业后,我成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刻起,我便深知一名语文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一名好的语文教师,一定需要通过自己的知识积淀和人格魅力来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喜欢,而这恰恰需要阅读来实现。所以我很感激大学期间的阅读生活唤醒了我内心的文学感受力,也让我坚定了把这份唤醒传递下去的决心。

二、唤醒他人

朱永新在《教师阅读地图》中曾说:“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专业阅读史。”语文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培养擅长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应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所以,让学生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我努力工作的方向。

当前,高中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倾向有偏差等阅读现状。针对这种阅读现状,在高一伊始,我和同仁们就为学生制定了详细的读书方案。高一阶段,主要进行主题阅读,每月确定一个阅读主题。学生围绕主题选择书目,利用每周一次的阅读课进行阅读;一个月后针对所读书目写一篇读后感,并利用阅读课进行交流。高一阶段主要推出八个阅读主题,这八个主题紧密相连,共同见证学生的精神成长。在“品读梦想”专题里,学生阅读了《没有悲伤的城市》《麦田里的守望者》《病隙碎笔》等书籍,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梦想;在“品读亲情”专题里,学生阅读了《我们仨》《目送》《乡关何处》等书籍,在体味亲情中学会了成长;在“品读民国”专题里,学生阅读了《民国的气质》《民国风度》《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等书籍,等等。这些专题的推进,让学生从被动阅读变成主动“悦读”,逐渐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高二阶段,主要进行传记与哲学类作品阅读,让学生学会品读伟人的成长历程,学习哲人身上的求索精神。高三阶段,我们推荐学生阅读短小精悍的文章,配合经典阅读。

在这个阅读计划实施过程中,我还进行了不同阅读课型的探索,让学生在读书中找到乐趣、学会表达。高一学年,我在每节语文课之前设置了“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学生就自己喜欢的书籍抒发感悟,以己之口传达书中真情。高二学年,在班级内开展小型辩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辨才华展现出来。同时,邀请年级“读书达人”进班级,和学生进行读书交流。通过聆听“读书达人”的阅读经历和阅读感悟,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生活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通过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唤醒了,阅读视野不断扩大。他们不仅学会了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而且学会了从书籍中寻找自己的触发点、感悟点,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

三、唤醒生活

我始终觉得,语文应该是一门有情趣的学科。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情趣呢?我认为,这一定需要生活的滋养。2017年,两档文化节目备受欢迎。一档为“中国诗词大会”,一档为“朗读者”。这两档节目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大众的眼球。从这两档节目中,我受到了启发,开始了自己的阅读教学探索。

首先是古诗文阅读的探索。如何让古诗文学习变得有味、有趣?通过研究、总结相关书籍,我在古诗文教学中推出了“意象品味法”。让学生从意象出发,走进诗歌,走进生活。本学期初,正值春季,春花烂漫,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按照事先规划好的路线,让学生边看边说,把自己想到的诗句大声地吟咏出来。这节课,学生和春天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他们把自己的阅读积累融入生活中,唤醒了内心深处的诗情画意,发现了大自然独特的美。

其次是开展朗读的探索。“朗读者”这个节目让我明白,文字是可以幻化成声音的,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为了让学生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汉语之美和人性之美,我准备了一节丰富多彩的阅读课,上课的地点是蓝天下的绿茵场上。上课前,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文章摘抄在笔记本上,并提前思考如何展示朗读。在课堂上,学生围坐成一个圆圈;朗读的人站在中间,用自己独有的声音和感情朗读自己节选的文字。在蓝天白云下,每个人都被深深感染。

一棵树、一声鸟鸣,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过寻常景物,但对于读书人来说可能是灵魂的一次颤抖。文字的真义在民间,在生活,在人本身。上完一次读书课,学生应有一种海阔天空的自由感,应让心灵充满诗意。

唤醒自己,唤醒他人,唤醒生活,是我永恒的追求。我愿带着自己的心灵和遇见的所有学子去领略丰富多元的世界,而阅读就是进入这个世界的门票。它可以唤醒我们血液里的冲动,可以唤醒生命的不同色彩,可以唤醒充满美好的灵魂。

阅读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的方式。我相信,我们的精神之树必会枝繁叶茂。生命不息,阅读不止。读书,我们永远在路上。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