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我国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发布

第3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3

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完善教育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我国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发布

近期,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了《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这是我国首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德智体美和学校教育教学等状况进行了客观呈现,并对如何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提出了建议。

一、质量监测:我国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体检仪”和“指挥棒”

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奠基性工程。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并强调需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十九大强调要创新监管模式,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对于摸清我国中小学生的发展现状、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按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的部署和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自2015年起,开展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目的是科学评估全国义务教育质量总体水平,客观反映影响义务教育质量的相关因素基本状况,系统监测国家课程标准和相关政策规定执行情况,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完善教育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指挥棒”和“体检仪”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对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状况的监测,有利于扭转部分地区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主要标准的做法,在义务教育应当“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方面发挥积极导向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收集学生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客观数据,能对国家和地方义务教育质量发展状况进行全面“体检”,为诊断问题、分析原因、调整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推动义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在开展过程中立足中国国情及教育教学实际,不断发展特色,开拓创新:监测指标和工具的研制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重点测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课程标准的达成度;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状况进行监测,同时坚持能力导向,突出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测查;注重对课程教学、师资保障、学校管理、资源配备等教育质量关键相关因素的监测,力图通过监测数据结果发现质量提升的着力点;搭建开放平台,汇聚千余名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政策与管理等学科领域的专家以及一线教育行政专家、教研员、中小学校长、教师广泛参与监测工作;根据监测工作实际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不断促进监测方法和手段升级;构建严格规范的监测实施流程,对监测数据采集全过程进行监控与管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积极开展国家、区域层面的监测结果应用,发挥教育质量监测对决策调整与教育教学改进的支撑作用。

二、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主要发现

2015年-201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组织实施了第一周期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监测以四年级、八年级学生为对象,分年度开展德育、语文、数学、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六个学科监测工作,并对各学科的课程开设、条件保障、教师配备、学科教学以及学校管理等相关因素进行测查。2015年-2017年期间,抽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973个县(市、区)的572314名学生参加监测。同时,监测还对19346名中小学校长、147610名学科教师及班主任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监测数据,主要发现如下:

(一)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情况良好,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学生国家认同感高,九成以上的学生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96.2%的四年级学生和97.9%的八年级学生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学生对成功的原因看法积极,有关获得成功最重要因素的调查中,选择个人努力的学生占比最高,四年级、八年级分别为47.9%和62.7%,而选择家庭背景、他人帮助、运气或机遇的学生占比在0.6%~8.5%之间。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在勤劳节约方面,四年级、八年级学生日常表现良好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7.5%、95%;在诚实守信方面,四年级、八年级学生日常表现良好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9.2%、95.3%;在团结友善方面,四年级、八年级学生日常表现良好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1%、81.1%;在遵守公德方面,四年级、八年级学生日常表现良好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3.6%、97.3%。尽管学生在行为规范方面总体表现较好,但仍存在不足。例如,只有68.4%的四年级和68.6%的八年级学生做家务劳动,只有53.1%的四年级和38.2%的八年级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和班级劳动。

(二)学生学业表现良好,综合应用能力相对薄弱。本次监测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数学、科学学业表现进行了测查,并采用国际通用的程序和技术方法,将学业表现划分为四个水平段,分别是:待提高、中等、良好、优秀。监测结果显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业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别为81.8%、79.6%,达到优秀水平的比例分别为21%、22.7%。四年级、八年级学生数学学业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别为84.6%、78.9%,达到优秀水平的比例分别为23.8%、26.7%。四年级、八年级学生科学学业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别为76.8%、83.6%,达到优秀水平的比例分别为16%、12%。监测结果也显示学生在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偏弱。如在科学学科上,四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别为75.7%、74.9%,低于科学理解能力约5个百分点;八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别为83%、76.3%,分别低于科学理解能力4.1和10.8个百分点。

(三)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较好,肥胖、近视和睡眠不足问题较为突出。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四年级学生肺活量达到及格标准的比例(达标率,下同)为98.1%,优秀率为33.4%;八年级学生肺活量达标率为95.9%,优秀率为31%。四年级学生50米跑达标率为96.3%,优秀率为18.3%;八年级学生50米跑达标率为94.7%,优秀率为21.4%。监测也发现,学生肥胖比例较高。四年级男生肥胖比例为8.5%、女生为5.1%,八年级男生为8.5%、女生为6.2%。学生视力不良问题突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65.3%,其中四年级女生视力中度不良和重度不良比例分别为18.6%、10.4%,男生分别为16.4%、9%;八年级女生视力中度不良和重度不良比例分别为24.1%、39.5%,男生分别为22.1%、31.7%。学生睡眠时间总体不足。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2017年)规定,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保证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监测结果显示,四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的比例为30.7%,八年级学生睡眠时间为9小时及以上的比例为16.6%。

(四)学生演唱表现较好,但音乐听辨能力与赏析能力、美术基础知识与赏析能力均有待提高。82.6%的四年级学生和86.1%的八年级学生基本能够完整、流畅、速度稳定地演唱歌曲。但是,在对音乐的节奏、节拍、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基础要素的听辨上,四年级学生的题目答对率只有52.9%,八年级只有53.8%;在对音乐作品的风格、体裁与形式、情绪与情感以及名家名曲的赏析方面,四年级学生的题目答对率只有66.1%,八年级只有63.2%。在对色彩、线条、对称、空间等美术基础要素的掌握上,四年级学生的题目答对率只有63.9%,八年级学生只有62.1%。在对美术作品的主题、风格、门类以及名家名作的赏析方面,四年级学生的题目答对率只有67.9%。

(五)学生家庭作业时间过长,参加校外学业类辅导班比例较高,学习压力较大。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是否参加校外学业类辅导班和学习压力感受是衡量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指标。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分年度调查了数学(2015年)、语文(2016年)学科分别在以上三个指标上的情况。由于是分年度进行,因此两学科之间在三个指标上的数据不能累加。监测结果显示:四年级学生数学、语文单科平均每天作业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3.6%、40.4%,在60分钟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4.7%、21.5%,在2小时以上的比例分别为4.4%、8.7%;八年级学生数学、语文单科平均每天作业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比例分别为50.2%、45.5%,在60分钟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9.2%、15.1%,在2小时以上的比例分别为4.6%、3.4%。四年级学生参加数学和语文校外辅导班的比例分别为43.8%、37.4%,八年级学生参加数学和语文校外辅导班的比例分别为23.4%、17.1%。三成以上学生感到很有学习压力。以数学学习为例,四年级学生表示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很有压力的人数比例为30.7%,八年级学生表示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很有压力的人数比例为49.4%。

(六)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高,但部分课程的课时设置和内容安排欠合理。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喜欢语文课的比例分别为93.8%、89.1%,四年级学生喜欢科学课的比例为91.5%,八年级学生喜欢物理、生物和地理课的比例分别为82.4%、86.6%、80.1%;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喜欢音乐课的比例分别为89.6%、87.9%,喜欢美术课的比例分别为88.6%、81.8%,喜欢体育课的比例分别为92.9%、87.3%,喜欢品德课的比例分别为89.8%、83.5%。同时,监测发现,语文、数学周课时数偏多,体育、艺术周课时数偏少,如四年级语文周课时数多于6节的学校占比为72%,数学周课时数多于5节的学校占比为67.2%,体育周课时数少于3节的学校占比为44.3%,艺术周课时数少于3节的学校占比为12.9%。此外,科学课中,学生参与动手实验、实践调查的机会较少,如八年级学生在本学期物理课上做过3次及以上动手实验的比例为38.7%,从来没有做过动手实验的比例为23.8%;生物课上做过3次及以上动手实验的比例为19.3%,从来没有做过动手实验的比例为47.1%。

(七)教师受学生喜欢程度高,但部分教师探究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喜欢班主任的比例分别为91.6%、79.6%,喜欢语文教师的比例分别为94.7%、87.4%,喜欢音乐教师的比例分别为90.8%、84.4%,喜欢美术教师的比例分别为88.6%、81.1%,喜欢体育教师的比例分别为90.5%、84.7%,喜欢品德教师的比例分别为90.8%、82.1%。四年级学生喜欢科学教师的比例为91.2%,八年级学生喜欢物理、生物、地理教师的比例分别为83.4%、84.3%、81.3%。监测发现,科学教师开展探究教学的能力有待提升, 63%的四年级科学教师、61.2%的八年级物理教师、75.5%的八年级生物教师和80.7%的八年级地理教师的探究教学处于低或较低的水平。另外,79%的四年级品德教师和71.3%的八年级品德教师认为其专业知识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尤其是在法律知识、地理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

(八)学校文化氛围浓厚,育人环境较好。九成以上的小学和初中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校训、办学理念创设德育环境,82.3%的小学和90.1%的初中使用杰出人物的雕像、画像或格言创设德育环境,76.1%的小学和85.2%的初中使用中华传统美德相关的人物画像、故事等创设德育环境。学校面向四年级学生开展的文体活动中,比例最高的是运动会和体育单项比赛(68.1%),其次是演讲和征文比赛(45.9%),学生作品展示(40.2%),以及文艺表演、联欢活动(32.8%)。学校面向八年级学生开展的文体活动中,比例最高的是运动会和体育单项比赛(86%),其次是专题教育宣传(84%),演讲和征文比赛(80.3%),文艺表演、联欢活动(69.7%),以及学生作品展示(59.2%)。

(九)学校教学资源配备较为充足,资源使用率有待提高。92.4%的小学和97.4%的初中有图书馆;78.4%的四年级有科学实验室,97.1%的八年级有物理实验室,93.6%的八年级有生物实验室;86.9%的四年级有科学实验仪器和设备,99.2%的八年级有物理实验仪器和设备,96.4%的八年级有生物实验仪器和设备。但是,教学资源使用率有待提高,在拥有图书馆的学校中,37.2%的四年级学生和50.5%的八年级学生在本次监测的学期中还没去过图书馆;在配备了科学实验室的学校中,39.1%的四年级科学教师、39.7%的八年级物理教师、59.4%的八年级生物教师表示从不或很少使用;在配备了艺术专用教室的学校中,39%的四年级和31.9%的八年级音乐教师从不或很少使用音乐专用教室,55.3%的四年级和51.5%的八年级美术教师从不或很少使用美术专用教室。

(十)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在亲子沟通、教育方式上有待改进。家长最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身体健康、人身安全,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对自己最关注的方面是学习情况(79.8%、79.9%)、身体健康(66.6%、66.5%)、人身安全(62.2%、52.2%),高于对道德品质(25.3%、30.7%)、日常行为习惯(15.2%、18.7%)、兴趣爱好或特长(10.8%、7.1%)、心理状况(6.5%、11.1%)的关注。监测也发现,部分家庭的亲子沟通存在不足,如22.5%的四年级学生和21.2%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问自己学校或班级发生的事情”;部分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待改进,如15.4%的四年级学生和9.9%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认真听自己把话说完”,19.3%的四年级学生和18.8%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要求自己做某件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从不耐心说明理由”。

三、基于监测结果,建议从七方面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是全社会的共同期盼。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显著,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但是也必须看到,当前义务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不能很好满足广大人民对优质教育更加迫切的需求。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也表明,当前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美育、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相对缺乏、课业负担偏重等问题。基于监测结果,对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提出以下建议:

(一)健全德育工作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就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提升德育效果。一是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形成各学科在育人方面的合力。二是创新德育工作方法,鼓励和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营造德育文化氛围,建设环境优美、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吸引力强、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与实践活动,更好发挥校园文化环境和活动的育人作用。

(二)补齐体育和美育短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义务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在当前,体育和美育相对薄弱依然是我国义务教育的短板,是制约学生全面发展的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多个层面的协同努力。一是树立科学导向。要构建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保障师资。要对音体美教师短缺现象突出地区,加强师资配备和区域内统筹,为提升体育、美育质量提供师资保障。三是规范办学行为。学校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艺术素养培育,严格落实体育、美育工作基本标准和相关政策规定,开足开齐体育、音乐、美术课程。四是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和广大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和教师的片面观念,努力营造落实全面发展理念的氛围。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新与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义务教育作为整个人才培养的“底座”,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解决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创新和综合实践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需要从教学评价、课程开设、教师培训等方面综合入手。一是将学生的创新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纳入学校评估和教师考核,激励和引导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创新与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用好课程载体。学校要开足开好综合实践课程,增加自然体验、社会参观、制作与生产等实践活动。三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倡导以探究学习、讨论式教学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和跨学科学习方式,将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有机地融合,拓展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宣传典型经验。挖掘在学生创新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成功案例和典型做法,组织开展研讨交流,为教师提供学习、借鉴的机会和条件。

(四)实施校内外综合治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需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角度出发,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一是规范课程开设。学校要严格按照有关课程设置要求,减少语文、数学等学科课时超标现象。二是加强对区域学生课业负担来源的持续调查与监控,明确区分学生的校内负担和校外负担, 并根据不同课业负担来源及学生实际负担情况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避免“一刀切” 的减负措施。三是鼓励和指导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和课业负担的可承受情况,布置适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化作业,有效解决负担过重和“吃不饱”同时并存的问题。四是开展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整顿“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培训行为,严格查处违规违法的培训机构,降低校外学业类辅导班给学生带来的过重课业负担。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素质和水平提升。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针对监测发现的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理念陈旧、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欠缺等问题,需要从教师来源、教师培训、减轻教师职业倦怠等方面多措并举加以解决。一是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升生源质量、改革招生制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等方面着力,吸引和选拔乐教适教的优秀青年进入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为义务教育培养素质全面、业务精湛的教师。二是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继续实施好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和校长培训。根据教师队伍存在的真实问题和广大教师的实际需要,结合儿童青少年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研究最新进展,抓好分级培训,转变培训方式,优化培训内容,切实提升培训质量。三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借助和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四是完善教师考评机制。继续重视教师师德、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加大教师在班主任、体育、美育、德育等方面工作的绩效权重,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方案。五是减轻教师职业倦怠感。合理界定教师工作边界,避免教师无限责任,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及时关心解决教师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关注教师身心健康。

(六)合理配置、强化应用,提高教学资源使用率。解决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率低的问题,首先,要科学配置装备。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既要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也要避免盲目追求高标准。其次,要提高教师应用水平。通过加大培训,提高教师使用教学资源的技能,增强教师运用多媒体、网络、电子化课程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意识和能力。第三,要保障日常运维。按要求配备必要的教辅人员和实验员,加强日常运行维护,及时补充消耗性材料。第四,要健全考评机制。将学校教学资源使用情况纳入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将教师教学资源使用能力纳入教师考核,在考试评价中增加对学生动手操作环节的考查。

(七)完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解决家长教育方式、亲子沟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综合施策,完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一是各级政府要把家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全社会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氛围,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二是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学校重要工作任务,把家长委员会纳入学校日常管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向家长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三是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社区教育体系,完善社区家庭教育功能,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四是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家庭教育功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定期举办公益性的家庭教育讲座,开展家庭教育亲子活动。五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平台,设立家庭教育专栏、专题,开展公益宣传,营造支持家庭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来源:教育部网站)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