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蝴蝶 蜜蜂 点灯人 书香浸润支教路 教师书架 “书里书外”的绘本之力 每本书都是一级向上的台阶

第8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8
【开卷有益】

蝴蝶 蜜蜂 点灯人

——对于阅读,我一直在路上

□ 韩梅花

CC: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蓦然回首,不经意间一别已数十年。纵然岁月漫长,也难以抹去美好的记忆。我们一起在湖边漫步、偷读闲书的时光犹在眼前,历历在目。

你问我还是那么喜欢阅读吗?是的,一如从前,仍以为“世间最美的事莫过于读书”。

CC,记得当年,你我皆为酷爱阅读之人,常常寻一僻静处席地而坐,或展卷捧读,或掩卷沉思,偶尔也会大发议论、慷慨陈词。就这么任由时间匆匆流过,全然不顾其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紧迫。你对外国文学推崇备至,我对传统经典情有独钟,对书籍涉猎的各自偏好,让两个“书痴”得以互补并融洽相处,直到《苏轼评传》这本书的出现。

CC,你知道的,因为自小拘谨怯懦,我对诙谐洒脱的苏轼作品非常喜欢,他的诗词、散文、文论,我都会反复吟咏,爱不释手。对全面、深层次解读其思想的《苏轼评传》我渴慕已久,早就想一睹为快,只是苦于遍寻不得,一直引以为憾。那天,当它悄然出现在你手里时,我被一种别样的念头所降服,竟然鬼使神差般一把掠过。CC,我至今仍记得你失望的样子!其实,我对自己也很失望,但还是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拿着书悄悄走开了。同样对好书缺乏抵抗力的你自然也不想放弃,跟了过来,提议公平竞争优先阅读权。我如释重负,爽快地接受了挑战。你似乎早有准备,当即宣布了考题,一是背诵苏轼诗词,多者为胜;二是总结苏轼的为文风格,力求精练准确;三是阅读《苏轼评传》中的章节,陈述各自的理解和感悟。其中过程早已模糊,只记得结果是完败于你。古典文学本是我颇为自得的长项,况且苏轼又是自己极为关注的大家,就这么一败涂地,我心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CC,现在想来,和我浮光掠影的阅读方法不同,你对自己喜欢的文章会认真推敲,反复品读,而且善于追根溯源,深究题外之意。加之你分析问题喜欢独辟蹊径,胜我一筹也在情理之中。或者,CC,我可不可以这样猜测,当时你是做足了功课,故意用这种方式警示我,让我意识到我的阅读方法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最后,你不仅把该书的优先阅读权让给了我,而且把书送给了我。

我把《苏轼评传》拿在手里,并没有急于阅读,而是开始反思一个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我喜欢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我被自己思考的结果吓了一跳。之所以喜欢读书,原来我是在逃避。阅读让我进入的是别人的生活,在这个作者精心营造的或甜蜜、或苦涩、或美好、或不堪的世界里,我只是一个旁观者,只需要躲在文章里面看情节、看风景,被作者牵着天马行空,完全不必介入其中,不必痛苦地去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因为,这些利害无关于我,我只需要默默看着任其发展就好,同时回避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烦恼。不错,这应该就是我当时迷恋阅读的理由。CC啊,那时的我多么像留恋花丛的蝴蝶,阳光明媚时在花丛中蹁跹,狂风暴雨时在花丛下藏匿,外表看来像是饱览了人间的千姿百态、欣赏了世间的万紫千红,然而不过是经历了形式上的喧闹,徒惹得心烦意乱,只落得空手而归。

CC,你知道吗?那次的较量如同当头棒喝,一下子惊醒了我。《苏轼评传》一直被我置于案头最显眼处,鞭策我不断思考阅读的本质是什么?阅读的意义又是什么?我应该如何进行阅读?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说:“阅读是读者和作者进行的隔时空对话。”“阅读是读者经验和作者经验的交流过程。”“阅读是披文得意的一种精神愉悦活动。”CC,曾先生的话让我对阅读有了新的理解,也陡然从心底升起一种十分庄严的感觉。如此说来,读苏轼的文章就是我与他之间进行的促膝长谈了,那么在和自己景仰的大文学家交流时,我居然心不在焉,既没有细细品味其精妙隽永的语言,也不去领会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对他涵古茹今的知识、通达洒脱的情怀都无动于衷。那么,这样的轻慢,是不是有愧于苏东坡为文的初心,有愧于历代文化传承人的苦心呢!更重要的是,面对如此精妙之作,若不能领略个中的旨趣、难以深解其味,那阅读于我又有什么意义呢?CC,为了探索阅读的意义、寻求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我且行且思考,一直走到现在。我不敢说对此已经有了些许了悟,但是,浸淫时间长了,还是有一点小小的体会的!对我来说,阅读无非是调剂精神、滋养性情,是体验情感、感悟生命,但是,若能“增加运用文字之能力,引出智能,悟出理性”(杜松柏语), 岂不更好?若想达到如此境界,我又该如何进行阅读呢?

CC,在我冥思苦想之际,是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中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 觇文辄见其心” 的阅读思想给了我启发,让我寻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阅读之路。既然每篇作品都是“情动而辞发”的结果,是作者感情与思想的外在表现,那么只要读者“披文以入情”,沿着字、词、句的理解,结构的揣摩以及艺术形象把握这个“波”,必能“讨”究思想感情这个源。虽然与作者“世远莫见其面”,却也能“觇文辄见其心”,因成为其“知音”而达到“欢然内怿”的目的。相比刘勰,孟子“知人论世”的阅读观则在强调依据语言文字挖掘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兼顾与文本密切相关的其他因素。比如,作者自身的思想、品格、才情;比如,作品所处的环境。也就是说,阅读文章“既要深入文里,剖析情采,又要跳出文外,知人论世”(曾祥芹语)。要从文本到文人,再延伸至社会,去探究作者的用心和作品的价值。通过这一系列的解析过程,能够洞见作品的深刻含义、体察作者的良苦用心,形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对话,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和智慧提升。但是,至此,阅读还只是完成了其中的认知过程,躬行践履,让获取的知识融入血肉、付之行动,是阅读的行为过程。只有知行合一,形成连绵不断的知—行递变才算是阅读活动的完结。CC,你一向淹博通达,请你告诉我,我对阅读的理解还算正确吗?

从浮于花丛喧闹嬉戏的蝴蝶,到没入花心采集花粉的蜜蜂,我走了许多年。还没等我将花粉酿造成香甜的花蜜,只是略微尝到了一点点阅读的甜头,我的阅读生活又一次改变了方向。图书馆学专家程焕文先生所描绘的“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美好景象触动了我,让我深埋于心的那盏明灯由远及近,慢慢浮现。CC,其实我也明白,“让读书成为所有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书香社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需要一批批像李利那样的人前赴后继,去点亮民众心中那盏阅读的明灯,让阅读照亮人生,让阅读终身伴行。CC啊,为了这个美好的愿景,作为一名高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我愿意从细微处做起,从服务身边的大学生读者做起,做一个像李利那样的点灯人,点亮他们心中的那盏阅读明灯,让温暖智慧的灯光一直传承。

为此,我们组建了阅读推广团队,除了几位教师外,其余全是学生。他们贴近读者,最了解读者需求,能使阅读推广具有针对性。团队成员有善于编辑策划的小月和小雪、喜欢写书评的小霞和晓康、写散文的小玲、写戏剧的小松、写网络小说的王孝等。几十个有不同学科背景的队员均各有所长,共同之处是都热爱阅读、喜欢推广工作。我们一起品书、写文章、推荐书刊,举办主题征文、主题沙龙活动,教学相长,互相促进,竟也将阅读推广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阅读推广团队的队员和大学生读者一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已经毕业了几届。每届都是带着崭新的希望来,带着满满的收获去。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今天的大学生,乃明天之栋梁,是未来至少两个孩子的父母。点亮和守护下一代的阅读心灯,将“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美好嘱托在更大范围内生根发芽,书香社会、书香中华的美好愿景还会远吗?

CC,你知我素来不善辞令,此次不揣谫陋聒噪了这么许多,并非在炫耀什么,确实也无可炫耀之处,只是想告诉你,这么多年对阅读,我一直行走在路上,而且会一直走下去。

最后,借用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陈岱孙先生的话与你共勉:“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两者其教育之本乎!”

再叙!

祝好!

MH

2017年6月8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