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培育齐鲁工匠后备人才 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 培育10万齐鲁工匠后备人才,服务新旧动能转换 开启“山东特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齐鲁工匠后备人才” 加强校企合作,健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体系 图片新闻 建设齐鲁工匠“蓄水池”, 储备新旧动能转换原动力

第3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3

开启“山东特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冯新广

在全省上下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之际,山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实施“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从今年起实施“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面向全省职业院校选拔具有“匠气•匠心•匠技”的优秀学生,到2022年培育认定10万名左右“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对全省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山东特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蓝图设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多个维度、多种路径,比如更新办学理念、强化动力机制、畅通交流渠道、搭建合作载体,等等。我省开启“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超越了一般层面的产教融合要素对接,紧扣“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齐鲁工匠后备人才”的培养要求:由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遴选、共同培育、共同认定具有“匠气•匠心•匠技”的优秀职校学生。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机制都要与之相适应,要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目标导向,纲举目张,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入强劲的原动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相融合既是产业用人的外部要求,也是技术技能人才安身立业、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对“匠心”培育与“匠技”培养进行系统设计,同时充分考虑技术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出重视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反映职业与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适应“齐鲁工匠后备人才”终身发展,体现了职前教育与职后发展的一体化设计。

二、扎实落实职业院校的主体责任

职业院校是“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的实施主体,要强化主体意识,积极承担起主体责任,开展一场系统而深入的人才培养改革。

一是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职业教育一端要瞄准产业,一端要瞄准学生。“齐鲁工匠后备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既是瞄准两端的体现,也是贯通两端的纽带。人才培养目标的跨界性、开放性、实践性,要求职业院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对办学理念、办学形态、办学机制进行重新审视。一方面,根植区域,面向市场,围绕产业发展这个“能量极”向心“公转”;另一方面,立德树人,深化内涵,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轴”持续“自转”。“公转”与“自转”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形成对接外部需求、适应内部需要的开放办学格局。

二是提升人才培养标准。按照规划,“齐鲁工匠后备人才”5年认定10万名,每年遴选培育约2万人,我省中高职年招生约59万人,占比约为1/30,覆盖面比较大,平均起来每个班级有1名后备人才。“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养可以也应该对职业院校整体人才培养起到直接的拉动与提升作用。职业院校要按照《通知》要求,把“齐鲁工匠后备人才”作为新的、更高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四有”(有较扎实的产业知识、有较厚重的工匠精神、有较突出的实践能力、有较鲜明的创新意识)要求,对培养定位、专业布局、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资源配备、考核评价等进行系统重构、全面优化,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山东特色的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更好的“齐鲁工匠后备人才”。

三是系统实施培育工作。要制定专门的培育方案,依据职业岗位需求,遵循工匠成长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匠气•匠心•匠技”培养融会贯通。要强化条件保障,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完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学生成长环境及教育教学管理,配备专门工匠导师和业务精湛教师,为“齐鲁工匠后备人才”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服务。要加强质量监控,树立质量第一的价值理念,定期开展教学督导检查,促进培养对象尽快成长。要建立跟踪服务机制,持续跟踪分析后备人才的职业成长轨迹、工匠精神铸成过程,研究其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并反馈到培育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培育实效。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山东省艺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海洋与渔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2个专指委的牵头单位,将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协调推动“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在相关专业领域的落实。一是订标准,分专业或专业类制订遴选标准、培育标准和认定标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确保高质量培养。二是建机制,制订完善分类遴选、定期调度、质量抽检、考核认定、跟踪服务等系列制度,形成常态化培育机制。三是造氛围,积极开展宣传推广,吸引更多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参与,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目标,积极投身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中成长为有担当、有作为、有贡献的“齐鲁工匠”。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