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培育齐鲁工匠后备人才 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 培育10万齐鲁工匠后备人才,服务新旧动能转换 开启“山东特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齐鲁工匠后备人才” 加强校企合作,健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体系 图片新闻 建设齐鲁工匠“蓄水池”, 储备新旧动能转换原动力

第3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3

建设齐鲁工匠“蓄水池”, 储备新旧动能转换原动力

□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张慧青

在全面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起势之年,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自2018年起至2022年,将面向全省职业院校全日制在校生,培育认定10万名左右能够弘扬齐鲁文化、传承班墨精神、精修技术技能、勇于创新创业、发挥示范作用,具有“匠气•匠心•匠技”的优秀职校学生作为“齐鲁工匠后备人才”。

该项“人才工程”是山东省职业教育积极响应新旧动能转换,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建设齐鲁工匠人才“蓄水池”,储备产业转型升级原动力的积极担当和作为。作为承担该项任务的职业院校,如何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职业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源源不断地输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后备人才,是每一个职教人尤其是每一个职教办学人面对的挑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的教育,与职业教育所倡导的人才培养目标可谓高度契合。职业院校也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工匠精神的培养,且在专业教学中予以渗透,但实际效果不是很好,尤其是社会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满意度还比较低。综合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是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认可度不高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靠单纯的理论灌输,也不能靠某个单一的养成渠道,必须以系统性思维进行体系建构。

一、大力宣传教育,引领工匠精神价值观形成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理念乃至价值观,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工作执着、产品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这正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校要积极利用各种新媒体进行宣传,对在国家、省级各种比赛中获奖的师生、校友进行有计划的推送,组织师生观看《大国工匠》, 弘扬工匠精神,在师生中形成“坚持”“专注”“品质”“精细”的风尚,使工匠精神入心入脑。

二、深化专业课程改革,推动工匠精神落地

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工匠精神的构成要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环境打造、管理制度完善、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评价考核中,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知识、技能、素养全面均衡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诠释工匠精神精髓

新时代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工匠人才必须具有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新办法,是工匠人才创新能力最突出的表现。而这种创新原动力来自人们对工作、工艺、技术的陶醉、痴迷。一是要开发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再是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

四、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习得工匠精神内涵

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是职业精神。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全面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校企双重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和工作环境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折服于工匠的精湛工艺,真正认同和追求工匠精神。

五、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保障工匠精神传承

教师只有传承、呈现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对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也是一次全新的教育理念冲击。管理者和教师只有对工匠精神深刻理解和认识,才能将认识成果和教育措施施加给学生。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专才、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聘请齐鲁工匠导师、产业教授为学生授课,探索与发展“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途径。

六、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强化工匠精神渗透

“工匠文化”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流。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助力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多维度传播,营造体现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元素的学校文化,全面立体地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归属感。

齐鲁工匠,匠心筑梦。这个梦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和“中国质造”的强国梦,也是职业学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梦,更是职业院校学生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成才梦。职业院校应以工匠精神为职业核心素养,加快培养人才模式改革,努力培养更多新旧动能转换所需要的能工巧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