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省政府与国防科工局共建山东理工大学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我省专项整治“入园难” 喜迎国庆 教育部、省教育厅、曲阜师大共建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 导 读 山东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有了立法保障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本报专访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邓云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2016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进行了系统安排。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全省137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实现了“满堂红”,成为整体通过人口最多、县(市、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全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现场推进会推广了山东省的经验做法。

我省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中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下一步如何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日前就相关问题采访了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邓云锋。

记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种要素,既包括教育内部的,又包括教育外部的,需要多个方面的协同推进,也就是需要采取一体化的政策措施。我省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主要经验又是什么?

邓云锋:既然是一体化的改革,措施和政策也就必然是多方面的、系统的。我们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首先是做好顶层设计。2011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以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为目标,全面启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工作。去年9月,省政府印发了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政策措施,提出了义务教育迈向优质均衡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其次是坚持项目带动。陆续实施了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农村中小学“211工程”、农村中小学图书配备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改薄”工程、解决城镇大班额工程、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再次是强化督导考核。先后将“基本均衡验收”、“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建立了义务教育群众满意度调查等监测评估机制,层层分解任务、压实责任,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目标任务按期实现。

二是坚持“全面改薄”和化解大班额并举,推进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一体化。首先是“标准先行”立规范。2008年,制定《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要求。2017年,修订发布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坚持分类指导、县域统筹,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其次是“全面改薄”抬谷底。2014年启动“全面改薄”工程,覆盖15市111个县(市、区)9765所学校,规划到2018年底全面达到“20条底线”要求。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484亿元,建设校舍2121万平方米,完成设备购置87亿元,竣工率达到99.15%。再次是“化解班额”扩资源。2015年,在全国率先启动解决城镇大班额工程,围绕“人”“地”“钱”等关键要素,强化财政投入、用地保障和教师配备。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工程量1051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3001所,新增学位234万个,小学、初中大班额比例下降至24%和25%,起始年级基本消除了大班额,建立了大班额长效防控工作机制,今年将基本消除超大班额。

三是强化补充交流,推进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主要采取了三方面措施:首先是突破教师编制“瓶颈”。实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每三年核编一次。对班额较小的学校按班师比核编,对寄宿制学校和育龄女教师较多的学校核增5%编制。按新标准核编后,在学生基数减少39.11万人的情况下,教职工编制总量增加8764个。加大区域调剂力度,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超过原有总量的,省、市、县三级统筹解决。对满编超编但结构性缺员的学校,调剂其他事业编制设立教师编制临时周转专户2.2万个。近3年,全省新增教师12.87万人。其次是推动师资配置“均衡”。整体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青岛、潍坊、淄博、滨州被列为国家级改革示范区。全面推开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17市已全部完成校长职级认定和聘任工作。近3年,全省交流轮岗教师9.98万人,交流校长6074人,有2135名城镇校长到乡村学校任职、交流。再次是补齐乡村教师“短板”。实施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目前已招收1.2万名公费师范生,毕业后直接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每年安排2万名师范生到乡村学校实习。大幅度提高乡村学校中、高级职称岗位比例,实施“2贴、2房、1体检、1荣誉、1特岗”等惠师政策。目前,全省已新建、改扩建周转宿舍117.6万平方米,聘任824名特岗教师。实施了省定贫困村学校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共培训校长(园长)、教师3.8万余人,组织1500名教师到贫困地区支教。

四是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城乡学校经费保障一体化。首先是统一城乡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自2016年春季学期起,全省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普通小学每生每年71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910元。在此基础上,对寄宿制学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对农村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2017年起,对农村超过100人不足200人的学校,按200人核定公用经费。其次是统一城乡学生“两免一补”政策。从2006年开始,全省开始实施农村学生“两免一补”政策。2017年春季学期起,“两免一补”政策开始覆盖所有城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范围扩大至30%。“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可随学生流动携带,实现了城乡统一和全部覆盖。

五是创新管理体制,推进城乡学校办学水平一体化。措施之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将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学区,以学区为单位实行小学与初中对口招生;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构建小学与初中纵向衔接、横向协作的办学模式,实现了招生培养、教师资源、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育资源、家长资源“六个统筹”。目前,各地共建设学区1918个,覆盖义务教育学校11275所、教学点1699个。措施之二是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建立县域“结对帮扶”网络,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形式,发挥城镇学校资源优势,辐射带动乡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截至目前,共结成4427个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帮扶对子,实现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措施之三是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2015年开始改革中考招生录取办法,推行等级录取或“分数+等级”录取,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努力改变单纯以考试分数为招生录取依据、“只见分不见人”的做法。完善普通高中指标生分配办法,公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配比例不低于年度招生计划的60%,促进了初中学校均衡发展。

六是关注特殊群体,推进城乡学生关爱服务一体化。首先是强化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学校管理标准化体系和年度招生入学工作安排。指导各地建立健全失学辍学儿童比对机制,加强就学信息动态监测,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辍学学生书面报告和劝返复学登记制度。指导各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学习困难或厌学学生等分别制定措施,依法履行控辍保学法定职责。编制完成《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教育专项方案》,规划到2020年建设43所学校,全面保障黄河滩区适龄儿童就近入学。2017年,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55%。其次是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出台《山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大力推行混合编班,全力打通随迁子女异地参加中考、高考政策通道。2017年,全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中小学校就读的比例达到94%。第三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对全省10余万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逐一排查,对190名辍学、不在学儿童劝返复学。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社区、村(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课后服务和关爱帮扶。目前,全省已建成农村“四点半学校”2000余处、留守儿童之家4000余处,省扶贫工作重点村中小学校设置留守儿童关爱室3952个。第四是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连续实施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新建、改扩建学校36所,资源教室374个,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能力,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对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多途径安置残疾儿童少年入学。2017年,全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比2013年提高9.6个百分点。

记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有效地推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也有效地扩大了区域之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存量,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总结这些好做法、好经验的同时,您认为还有哪些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或者改进?

邓云锋:尽管我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中央、省委的要求相比,与其他先进省份相比,与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首先,在履行政府职责上没有完全到位。一些地方对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在工作中存在“等靠要”思想,地方政府投入少,政策落实不够。极个别地方出现了义务教育学校公办改民办的“甩包袱”现象,导致民办学校比重过大,义务教育公益性不能充分保障。一些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出现负增长现象。

其次,在办学条件上,城乡学校还有一定差距。尽管近几年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城乡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差距仍然存在。截至2017年底,全省还有401所农村学校尚未全面达到国家办学条件“20条底线”要求,占全部义务教育学校的3.16%。

第三,在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结构不尽合理、优秀师资缺乏、流动性不足、职业吸引力不强。“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没有全面落实,仍有约50%的县(市、区)未真正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全省仅有23个县(市、区)发放乡村教师交通补助,乡村教师周转宿舍缺口约3万套。

第四,在办学水平上,农村学校差距明显。农村学校特别是部分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水平不高,教师的课程实施、教科研能力较弱,学校管理不科学、不规范。家长对教育公平的满意度在80%左右,部分市仅为70%左右。

第五,在保障入学和控辍保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足。2017年,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55%,但我省学龄人口基数大,失学辍学体量仍然较大。受家庭经济状况、思想观念和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农村贫困地区、初中学段和困境儿童群体中仍存在失学辍学现象,到2020年实现98%的义务教育巩固率目标还面临着很大挑战。

记者: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目标,更高标准、更高水平地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让教育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您认为下一步还需要重点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邓云锋:下一步,我省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刚刚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履职尽责,夯实政府义务教育管理责任。将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完善“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做到“两个确保”。组织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持续开展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推动政府责任落实,加快实现我省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

二是补齐短板,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调整完善“全面改薄”5年规划,加快工程建设,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年底全面完成规划任务。制定我省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升计划,力争到2020年基本补齐两类学校短板,进一步振兴乡村教育。

三是长效防控,加快消除城镇大班额问题。进一步完善2018-2020年大班额防控规划,出台《城镇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的意见》,构建大班额长效防控机制,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

四是强化保障,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出台我省《关于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不断提高教师岗位吸引力。完善公费师范生培养机制,未来3年招收公费师范生1.5万名。实施乡村青年优秀教师奖励计划,设立乡村教育突出贡献奖。

五是内涵提升,推进城乡学校一体办学。启动我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创建工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范化、标准化。依托全省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网络,深入推进学区制建设。开展联合教研、共同备课、同步课堂,逐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六是加强关爱,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保障每一名适龄儿童受教育权利。指导各地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应入尽入。巩固农村留守儿童专项保护行动成果,加强关爱服务。深入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行“零拒绝”“全覆盖”。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