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三味文摘 以美育培养时代新人 一味鼓励中学生做科创有害无益 文化演化让人类进化突飞猛进 历史不止有宫斗还有很多好故事 赵州桥 别让这些传言误伤孩子眼睛 小时候不妨“很傻很天真” 带着疑问读历史 孙中山“赠诊”

第5版:三味文摘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三味文摘
05

带着疑问读历史

□ 唐宝民

张燧是明代的一个作家,说他是历史学家,也不为过。我在读他的《千年百眼》一书时,惊讶于他的独立思考精神。这本书,是他的一部史论随笔集。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面对史书上很多已成定论的东西,他都不盲从,而是大胆怀疑,客观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史记》这本书被史学研究者奉为圭臬,但张燧在通读《史记》后,却认为《史记》中的部分内容,并不是司马迁的原作,而是后人添加上的,“我又考证了《后汉书•杨终传》,说是‘肃宗时期,杨终受诏《太史公书》后删了十几万字’,那么,可知现在的《史记》不是司马迁的原书,难怪它杂乱不一”。类似这样的观点,他提出来很多,如:“曹操不是复姓”“刘知几没有写史的才能”“秦国的强大不在于孟明”等,都颇有见地,发人深思。

大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也是一个带着疑问读史的学者,近读他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发现他对很多史料,都不轻信,而是要亲自考证一番,从而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来。例如,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的字样,因此,历来研究者认为,桃花源的所在地,当在武陵,而先世所避的“秦时战乱”,应为秦朝末年的战乱。

但陈寅恪先生经过考证,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认为:“真实的桃花源应在北方的弘农或上洛,而不在南方的武陵。”那么,陶渊明为什么把地点写成武陵呢?陈寅恪先生认为:“桃花源所以被移于武陵,则因为采入了刘驎之入衡山采药的故事。桃花源虽本在弘农或上洛,但因牵连混合刘驎之入衡山采药故事的缘故,不得不移之于南方的武陵。” (摘自2018年8月27日《工人日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