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引来生活资源活水 打造灵动语文课堂 依据智障生特点实施体育教学 图片新闻 加强数学作业设计 促进学习能力提高 提高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四法 炖出味 品出韵 扎根乡土实现“红色育人”

第6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6
【教学创新】

引来生活资源活水 打造灵动语文课堂

□ 莒县峤山镇中心初级中学 刘林臻

近年来,各种教学资源借助互联网“飞”入教室,使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气象。如何活用网络资源,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理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拓宽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广阔的知识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明确学科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阔。当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时,语文课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动力。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教师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是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有效手段。学习七年级第一课之前,我和学生一起谈语文,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具有“无限风光”:一篇篇精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一次次综合性学习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的预习环节,我让学生观察家乡的桥,并用说明手法写出它们的特点;在教《春》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寻找家乡的春的足迹,并布置作文《校园之春》;在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写一写《家乡的冬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会更有兴趣。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处处闪耀着人文思想的光辉。对这样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仅靠分析内容,而没有心灵的呼唤、情感的激发和智慧的启迪,不让学生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去想一想、做一做,就不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在学习《说“屏”》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并拍摄农村家中的影壁墙,然后制成PPT。接着,我提出一个问题:“请结合课文知识,分析在我们农村家中的‘影壁墙’是屏吗?”然后,播放了PPT。学生们看到熟悉的影壁墙后,兴趣盎然。他们认为,它具有挡风、缓冲视线和审美功能,就是一种屏风。

转换教师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把语文教学的任务理解为只是“教课本”,上课时照本宣科,往往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语文教学只能导致“少慢差费”的不良后果。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基础教育的灵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自觉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自主发展的场所。在教《到家乡采风去》一课时,我让学生先利用多媒体搜集资料,然后实地观看、拍照,最后制作成PPT。实践证明,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秉持“大语文”理念,与学生同体验、共成长

我秉持“大语文”理念,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古今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启迪学生,用鲜活的事例熏陶学生,使他们认识到“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体会到广为涉猎的必要性。我每年都下载并播放《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然后和学生一起观看,并且要求学生写出读后感;带领学生收看《新年新诗会》和《电视散文》电视节目,接受美文的熏陶;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美文,并且朗读各自摘录的片段。我还和学生一起写班级网络日志,和学生一起跟帖欣赏、评价,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