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 教育部印发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 造就新时代的“筑梦人” 手拉手 心连心 邢善萍为山东农大师生宣讲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为优质教育提供坚实的支撑 北大清华援建烟台大学再谱新篇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造就新时代的“筑梦人”

——青岛市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纪实

□ 本报记者 胡怀旭

在青岛第二实验初中办公楼上,闪耀着两面师生笑脸墙。这些灿烂笑容是该校多年来成就学生梦想、提升教师幸福指数的成果。更多的闪耀发生在今年教师节期间,青岛市隆重开展了“为教师亮灯”公益活动。“老师,您好!”当晚的香港中路,灯光五彩斑斓,景色美不胜收。独特新颖的亮灯仪式吸引来众多市民和游客,一位市民动情地说:“老师为孩子点亮人生,我们为老师点亮城市,让老师的荣耀在爱的星空闪耀!”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市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创新教师补充渠道、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盘活教师存量资源、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近日,记者跟随全国教育报联盟采访团一行深入青岛市中小学实地采访,切身感受到了青岛全市勠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浓厚氛围。

师德建设,说到底是个“良心工程”

“‘战校长,你们学校这么好,到底是源于什么?有没有什么法宝?’每当听到这样的询问,我也经常陷入深深的思考。源于什么?答案是——源于我们可亲、可爱、可敬的老师,源于他们的责任、专业、梦想!”在一本书的序言中,青岛第二实验初中战志蛟校长这样写道。他直言,学校不能仅仅关注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培养几位名师,更应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团队。战校长的认知正是青岛全市的共识。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把“强师德、铸师魂”视为一项在学生面前、在社会之中树丰碑的“良心工程”,全力抓好,一刻也不停歇。在积极构建师德建设制度体系的同时,该市通过开展有效的师德教育系列活动,寓师德教育于活动之中。师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先后涌现出平度市朝阳中学吕文强等一批在全国、全省、全市有影响的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师。在此基础上,青岛市选拔市级以上称号的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和优秀志愿者等先进典型组成报告团,在全市巡回作报告,并把师德典型请进课堂,更加生动地诠释师德内涵,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带动教职工奋发进取。

青岛还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教师承担历史新使命。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作为市级培训必修内容,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作为必读书目,有序推动习近平思想学习活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了教育系统学习教育全覆盖。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不忘初心,永怀信念,牢记总书记嘱托,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龙山小学青年教师李艳说。省特级教师、青岛市中心聋校的杜明霞老师也表示:“虽然已工作了很多年,但我也不能松劲,要继续坚守特殊教育的初心,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责任,努力把每一名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

以“县管校聘”促师资均衡

“到一线教课的多了,申请去后勤的少了;争当班主任的多了,不愿当的少了;参与学校日常管理活动的多了,不愿参与的少了。”刚来到平度市郭庄小学,官美章校长就忙着以“三多三少”向记者描述了实施“县管校聘”后带来的新气象。

2017年,平度在青岛率先进行了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6651名教师参与前期交流、校内竞聘、跨校竞聘,最终共交流教职工561名。教师由“校管”变为“县管”,实现教师与学校自主双向选择,教师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均衡,进一步激发了教育内部活力,干部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平度云山中学校长李锦山告诉记者:“无论是在原学校竞聘上的老师,还是被交流到其他学校的老师,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普遍提高,都能自觉在各自岗位上争创先进。”

通过改革,实现教育部门自主调配教师、学校自主聘用教师,进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山东深入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初衷。而从全省范围看,青岛的这一改革无疑力度最大、路径最优、效果最佳。青岛于2014年启动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经过几年的有序实施,已基本实现教职工编制“编办总量控制,教育动态调整”、岗位设置“人社总量控制,教育动态调配”。其最大的亮点就是教育行政部门拥有了更多的教师调配自主权。统计显示,仅2016年,青岛市就增加中小学教师高级岗位4094个、中级岗位4086个。同时,该市出台了《关于推进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流动,逐步实现区(市)域内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2017年,青岛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轮岗比例达32%;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达21.1%,其中骨干教师比例达32.3%。

青岛市教育局人事处处长陈健自信地向记者介绍,该市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创建了统一招聘与多种引才方式相结合的“1+N”教师多元补充机制,即在统一公开招聘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自主引进高层次人才、自主招聘优秀教师、自主选聘紧缺专业人才、自主招聘公费师范毕业生、自主招聘师范类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奖者等多元方式补充教师。近3年来,市教育局直属学校通过多元方式补充的教师数量已占新补充教师总数的40%以上。

记者在青岛市教育局还了解到,该市创新用人机制,出台了《青岛市中小学聘用制教师管理办法(试行)》,每年聘用补充教师3000人左右。针对乡村学校规模小和小学低年级实施学科融合教育的需要,与青岛大学联合,定向公费培养本土农村小学全科师资,招收初中起点优秀农村学生近300名。“这些学生从小就在农村生活,他们对这块土地是有感情的,我们为什么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回报家乡的机会呢?”青岛市教育局副巡视员姜林说。

通往乡村教育的“幸福班车”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年多,但回想起刚坐上教师班车的情景,胶州市胶莱镇小学教师贾晓红依然历历在目。2010年7月参加工作的她,因为学校离家比较远,头3年一直住在学校的宿舍里。结婚后,她才回家住。可即使怀孕了,也要每天往返奔波4个小时上下班。随着2016年9月新学期的到来,胶莱镇开通了教师班车。坐上崭新的班车,她激动地说:“沐浴着国家、省、市关爱农村教师的春风,我唯有坚守农村教师岗位,追寻乡村教育梦想。”

在青岛,胶莱镇小学的教师班车不是个案。崂山区自从通了教师班车,彻底解决了沙子口、王哥庄、北宅街道近600名教师上下班途中的诸多不便,稳定了偏远山区教师队伍,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人才引进来只是第一步,能否留得住才是关键,而怎么留更是个大学问。青岛的做法其实很简单:一靠提升待遇,二靠学习培训。教师班车就是力证之一。近年来,青岛市通过积极增设绩效工资项目,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实施乡村教师关爱工程,提升教师的职业获得感,使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明显增强。首先是建立了教师福利待遇定期增长机制,协调发放了教职工午餐补贴,创设了每月800元的班主任岗位津贴,增设了寄宿制学校绩效工资等,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想方设法提高教师待遇。此外,还为乡村教师落实了乡镇工作人员津贴补贴政策及体检制度,发放交通补助,建设教师周转宿舍。目前,该市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基本形成。

为应对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时代新要求,青岛市推出了一系列教师培训模式和政策保障措施,不断健全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青岛名师培养体系。在落实教师读书学习经费方面,青岛市更是大手笔,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了市、区(市)两级教师教育基地。市级和区(市)级财政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2018年预算达到1亿元,占教师工资总额的1.5%以上。其中,市北区创新性设立了师均公用经费用于教师培训。为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要,青岛还依托睿师汇网站平台开展教师培训,教师可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莱西市济南路小学教师于选贞说:“参加这样的培训,学到了自己真正想要学习的内容,教师们都很喜欢。”

“这些措施保障了青岛市分科、分层、分类开展教师培训,为青岛市打造数万名骨干教师、数千名名师名校长和数百名教育家型教师队伍提供了保障,更为全市教育持续优质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姜林认为。

截至目前,青岛市中等及以下教育系统中共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齐鲁名师名校长69人、省特级教师261人,青岛名师(培养人选)480余人,区(市)级名师1000余人、学科带头人1300余人、教学能手4000余人。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