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专版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 让品德在生活中“开花” 地理小论文也能写出“大文章”

第4版:专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专版
04

让品德在生活中“开花”

□ 五莲县实验小学 范祖华 秦泗明

品德即生活,课堂即社会。从来没有游离于生活的思想品质,所有品德都是生活里的精神内涵,属于提炼出来的正向的精神品质。生活化品德、生活化课堂、社会化课堂,直至品德课堂的社会生活化。这些年,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发现、反思和总结其规律和结构,寻找一套科学实用的有关教学有效性的理论,让品德在生活中开花,让品德在社会上发扬,让教学使学生终身受益,让课堂成为种子生长的沃土。我享受研究过程中的幸福,也反思其中的困惑。

新课程标准下的品德与生活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性综合课程,使得学生生活与课堂教学的对接成为可能。品德来源于生活,也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低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并非一张白纸。每名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经历有所不同,会表现出个性的色彩。品德教学如果能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与教学要求中的品德内容链接起来,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2016年开始,小学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改为《道德与法治》。从已经改变的三册课本来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让学生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其离开课堂,步入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但是从现有的条件来看,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组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而且有些生活场景也不是人人都能亲身经历的。怎样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呢?课堂上有效的活动化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形式,能大大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产生真实的感受和体验,积累经验,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促进道德的生成和发展。

叶圣陶先生强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从而获得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例如,在教学《冬天来了》一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一组照片,照片上的人们在雪地里玩得很快乐。这样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记忆,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快乐的往事。后来,我干脆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做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让学生体验游戏的快乐。我相信,只有把生活实实在在地落实于课堂,让课堂充分体现生活的本色,才能使品德课真正影响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的行为。

生活就像过眼云烟,即使学生在这里体验了、感悟了,但是换一个环境,他们可能还会觉得是陌生的。而且,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亲身实践。在教学《春天来了》后,我带领学生走进阳光明媚、虫鸟啁啾、树木抽芽、百花绽放的春天中。自然界的这些变化深深地吸引了他们。校内各类树木、花卉、草坪都成了学生眼中春的使者,校外青山绿水也尽收眼底。通过拍春天的照片、在春光中游戏等活动,学生丰富了对春天知识的生活积累。学生纷纷用绘画、背古诗、剪纸、唱歌、贴树叶画、做风车、写春天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热爱春天的情感。师生共同谱写着一曲集活动性、生活性、综合性于一体的春之乐章。

品德课是生活的艺术。用生活那醇厚的芬芳浸润品德课,让品德课堂与自然接轨、与生命会晤、与时代共进。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