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讲教育故事 山东教育史上的辉煌篇章 走过四十载 一次会议的启示 上课铃声 老课本 临朐教育赋

第6版:讲教育故事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讲教育故事
06

山东教育史上的辉煌篇章

——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东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

□ 陈培瑞

1979至1987年,齐鲁大地悄然兴起了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热潮,覆盖全省近万个村庄,牵动了各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及几千万农民,持续8年之久。

因这次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涉及诸多敏感问题,怕受干扰,所以一直悄悄进行。然而,“纸里包不住火”,山东进行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的消息不胫而走。进入校改尾声的1987年,国务院、国家教委、财政部的领导来了,兄弟省市的考察团来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红旗》杂志(《求是》前身)等新闻媒体的记者也来了。当他们亲眼看到山东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的时候,均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

我当时担任省教育厅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文字工作。来自基层的校改信息、经验、事迹,使我沉浸在惊喜和迷茫中。我作为齐鲁儿女中的一员,既为山东农村教育的伟大创举感到自豪,又对许多问题疑惑不解。比如,校舍改造为什么先从农村特别是最贫困的地区兴起?朴素的山东农民为什么会像当年“支前”一样投入校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普遍原理为什么在山东校改中被颠覆了?

带着这些问题,我于1987年作为省教育厅调查组主要成员,南下泰安、临沂,东去淄博、潍坊、烟台,北赴德州、滨州等市的百余所乡村学校考察。跋山涉水、一路颠簸,行程数千公里,耳闻目睹,撼人心魄。

时值深秋,临沂的崇山峻岭披上了一件金黄色的外衣。老百姓在山坡上放羊、采摘果子,在梯田里掰玉米、收地瓜,喝的是凉水,吃的是煎饼,使用的是原始农具。每进一处村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墙、草房,空地上晾着一片片白花花的地瓜干,墙上挂着一串串玉米。凭我作为农家子弟的直觉,足以断定当时临沂老区老百姓的生活仍然徘徊在温饱线上。

来到学校,却好像进入了“小康社会”。绝大多数学校新建了校舍、院墙、校门、厕所、操场,新配置了课桌凳,有的学校甚至耸立起气派的教学楼。山东将此称为“六配套”,是省定的校改标准。“六配套”成为当时校改工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流行语。校改工作队进村时,老百姓戏称“六配套”来了。

“六配套”在今天看来,是那么微不足道,甚至有些可笑。办学校难道没有校门、厕所、院墙、课桌凳吗?但此前的绝大多数农村学校确实连这些最基本的办学条件都不具备,“黑屋子”“土台子”比比皆是。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令人心寒心酸。

20多天的实地考察,如一片片烈火灼烧着我的心灵,又如一股股清凉的风吹开我心灵的窗,给我留下一段难忘的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也使我萦绕脑际的疑云一扫而光。

山东校改为什么先从农村兴起?这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山东农村大变革的前奏。由于历史的原因,山东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以传统农耕维持生计,徒在圣人面前,却目不识丁、辈辈受穷。改革开放之后,广大农民享受到“政策的红利”,进入“温饱社会”,但由于素质低下,难以从事高效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严酷的现实为农民敲响了警钟:单靠人力,不能致富;要想彻底改变命运,必须靠智力;要开发智力,必须办教育。老百姓的这种朴素认知和动机,成为他们办教育的强大动力。越是贫困的地区,农民的这种愿望就越强烈。“治穷先治愚,治愚办教育。”这是他们从心底发出的呼唤和迸发出的内在动力。为此,许多古稀老人把棺材板扛到学校,白发老太太把卖鸡蛋的钱送到学校,无数老百姓裸背赤脚修建学校,令人潸然泪下。

我在临沂某县看到建在山头上的一所小学。60多平方米的学校院落是老百姓打钎凿石开辟出来的,建了一排东西向的平房教室,教室前建平台、竖旗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冲校门处置巨石,上刻铭文,大意是:吾民世代受穷,饱尝愚昧之苦,决心兴学,造福后代。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每人捐资百元,建此校,特立碑刻文,昭示后人。村支书穿粗布上衣、补丁裤,满脸沧桑地向我们讲述建校经历,连声说:“俺们没钱,建的这所学校有点寒酸,请省里来的人多多关照。”后来我听说,省里特别为这所学校拨发了补助款。

一般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达则教育发达。这条规律在山东校改中被颠覆了。许多贫困地区对教育的承受能力异乎寻常,其办学水平不输发达地区,说明人的因素会起决定性作用。

1979至1987年的山东校改犹如“八年抗战”,完成了单靠国家投资一个世纪也难以完成的历史性任务。这8年共投资25.5亿元,其中,群众集资23.6亿元,占总投资的92.5%;国家补助1.5亿元,占6.3%;其他0.4亿元,占1.2%。90%以上的农村学校实现了校舍、院墙、校门、厕所、操场、课桌凳“六配套”,1000多万名中小学生告别了“黑屋子”“土台子”,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系山东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原处长)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