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师园地 与读书有关的日子 小学数学教师要懂提问之道 关注差异 收获精彩 做中学 学中做 “肢”语含爱意 育人于无声 “听”“看”“想”“说”:传统学习习惯的四个基本面 德育课程一体化应立足常规着眼细微

第5版:教师园地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师园地
05
【读书与成长】

与读书有关的日子

□ 李纪超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从《西游记》等连环画到《小葵花》之类的少儿杂志,无所不读。在那个没有变形金刚和电视机的年代,阅读为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乐趣。我记得,一个小伙伴有个亲戚是教师,因此他手头有很多本连环画,把我羡慕得不行。有一次,我们几个在村边的池塘边玩耍,我捡了好几个鸭蛋,拿鸭蛋跟他换了好几本书。其中有一本《一个美国飞行员》,还有当时很火的《朝阳沟》。我拿回家之后翻看了很多遍,舍不得借给别人。现在,这些书已经变得皱巴巴的了,存放在老家的书柜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读的书种类也开始丰富起来。中学时代,我特别热衷于文学类书籍。每到暑假,我都会在烈日下骑半个小时的自行车到城里,在邮局旁边的旧书摊上用块儿八毛的零花钱买一些旧杂志,如《人民文学》《青年作家》之类的文学期刊。我当时虽然看不太懂里面的文章,但还是像模像样地读,并且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写出类似的文章来。于是,我从初中就开始漫无边际地投稿。升入高中后,我开始读大部头小说。印象比较深的是,我在高一那年借到一本盗版的《平凡的世界》,几乎一口气读完,被书中人物命运的际遇深深打动。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和孙少平进行比较。这本书引发了我对时代和人生的一些思考。

考大学时,我阴差阳错地选择了法学专业。虽然我对法学不感兴趣,但是由此逐渐喜欢读哲学、社会科学之类的书。比如萨特的存在主义、费孝通的社会学等方面的书籍。虽然我只是看个皮毛,还达不到透彻理解的层次,但是从中获得了一些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大学4年,我法律专业的书读得不多,杂书倒是读了不少。这得感谢睡在我下铺的兄弟,他是个特立独行、痴迷读书的奇才。在他的带动下,我经常周末去旧书市场淘书。当时,我买得比较多的是《且介亭杂文》之类的鲁迅著作。这些书买到手以后,我读了一些,也有一些被束之高阁,再也没看过。但是,我或多或少地汲取了一些东西,并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带有自己观点的文章。这些文章谈不上有多少深度,但给我留下了一些值得回忆的资本。

对于我这个性格内向、没有特长的人而言,书籍温暖了我清苦的求学生涯,也给了我精神上的极大鼓励和满足。

现在看来,一本好书就像一股清凉的甘泉,默默流淌在心间,让人不知不觉地接受文化的滋润、思想的洗礼和智慧的熏陶。泛舟于书海,就像开采一个品位高的富矿,从中能提炼出各种有价值的东西。读不同的书会有不同的体验。读文学类的书,能阅尽世事沧桑,体会人间冷暖,在饱含作者情感的文字中领悟生活的真与美;读社科类的书,能贯通古今中外,倾听文化的脉搏,在凝结作者思辨与智慧的书卷中感受思想文化的广阔与深邃;读业务类的书,则能熟悉工作思路,掌握工作方法,从倾注作者心血与汗水的著作中汲取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智慧……

一杯茶,一卷书,一盏灯,抛开世俗的纷扰,让自己随文字进行一次远足,欣赏生命的精彩与美丽,领略知识的博大与精深,尽享人生的豁达与悠然。这该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呢?通过读书,我不但熟悉了鲁迅、路遥等文化名人,而且深入了解了柏拉图、萨特等思想大师,经常与他们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在体会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的同时,我也在改变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让自己感到快乐、满足。

我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人的灵魂,也许只有经过书香沐浴、熏陶后,才能变得充实、丰盈。”的确如此。书籍就是呵护我们精神世界的知己,字里行间流淌着思想的力量、生活的智慧和生命的庄严。在任何时候,优质阅读都是生命的一种自我修复。优质的阅读会让人拥有更广阔的可能性,构筑起生命大厦的牢固基石,拥有足够的沉着和坦然来面对功名利禄、岁月流转、生老病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平静、幸福的状态。

读书并非万能的,不能给予每个人想要的所有东西。但是,生命中有些精神层面的刚需,是除了阅读,别的任何手段都无法给予的。

我想,这就是应该好好读书的理由。

(作者单位:烟台市教育局)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