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视觉 济南艺术学校:让非遗“活”起来

第8版:视觉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视觉
08

济南艺术学校:让非遗“活”起来

□ 本报记者 隗鹏 摄影报道

杂技班武功老师纪舜翔指导学生练功

走进济南艺术学校,你能深切地感受到“非遗”在这所百年老校散发出的独特韵味。从杂技到曲艺,从舞蹈到手工艺,多年来,学校通过全面开展非遗课程、创新非遗传承形式、多学科渗透非遗保护意识等方式,使“养在深闺,后继乏人”的非遗文化都“活”了起来。

艺术家李东风为学生指导山东快书

王玉花老师的山东大鼓课堂

济南市杂技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济南艺术学校杂技班班主任杨秀琴告诉记者:“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只有经过百次、千次、万次的练习,才能在舞台上做到游刃有余。正是因为他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中站了起来,传承了杂技技艺,才让观众感受到了杂技之美。”

艺术设计专业李晓明老师和学生在学校实训室

马延泉老师的快板课堂

 

与杂技的惊险刺激相比,曲艺专业就显得幽默轻松多了。济南艺术学校上世纪80年代初便开设了曲艺专业,致力于山东地方曲艺的传播、发展与创新。山东快书与山东大鼓、山东琴书3个曲种在学校常年传习。另外,学校还开设了相声、单弦、西河大鼓等曲种,实行“小班化”“一对一”教学模式,满足了曲艺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济南市曲艺人才培养基地”等荣誉称号。

赵荣娜老师教授琴书

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专门聘请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李鑫泉担任专业负责人,并长期聘用老一辈曲艺名家马延泉、李文山、王玉花,中年艺术家李东风、赵荣娜、牛虹等担任授课教师。学校精心打造了10间曲艺实训教室,建有各表演专业共享的实训剧场、节目排练厅、录播教室等教学与演出设施。几十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地方曲艺人才,包括活跃在山东电视频道的主持人小么哥、薛晓东,登上过春晚舞台的相声演员大新,获得过曲艺“牡丹奖”的罗晓静、闫磊等。

学生们表演杂技剧《宝莲灯》

优秀毕业生参演大型意象杂技剧《粉墨》

舞蹈《俏花旦》荣获山东省舞蹈大赛一等奖

曲艺专业的学生自发组织了专业社团——泉星曲艺社。指导教师侯世甲告诉记者, “泉星社”成员目前全部由曲艺专业学生组成,每周末定期面向全校师生进行演出。课余时间,他们还到厂矿企业、部队、学校进行公益性演出。曲艺教研组还在曲目的推陈出新上下功夫。由学校校长张维浩填词,曲艺专业教师共同创作的山东快板《泉水响叮咚》、山东大鼓《说泰山》、单弦《圣人颂》,形成了山东特色“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系列节目,既体现了齐鲁地域特色,又融入了当代社会主义特色的内容,观众都爱看,为古老的曲艺增添了新内容。

杂技班的女生练习“顶技造型”

在视觉传达专业实训室里,师生们更是脑洞大开,将非遗传承与现代艺术进行融合创新,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意创新相得益彰。近几年,师生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宋式和清式斗拱,并创新性地把《论语》融入斗拱工艺中,做成精美的木质摆件。2017年,视觉传达专业师生8人携带30余件作品惊艳亮相全国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作品大赛,获得全国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多家企业对李晓明老师的作品“红木宋式斗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曲艺“大腕”云集,探讨非遗传承

“守望精神家园,传承、弘扬这些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文化担当,也是历史使命。”讲到传承非遗,校长张维浩感慨道,“非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自信的传统艺术传播者已成为艺校人的文化担当和历史使命。非遗传承,永远在路上。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