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把论文写在坚实的大地上 信息快递 饺子飘香迎冬至 高校动态 力行一个约定 收获美好未来

第6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6

把论文写在坚实的大地上

——山东农业大学众多科技成果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产生巨大效益

□ 本报记者 翟荣惠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郝玉金教授主持申报的“果树果实品质形成与调控”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这是该校近年来牵头主持的第四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改革开放40年来,山农大先后获得了29项国家科技奖励,自2015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与这些奖励相比,更加让山农大人欣慰的,是学校产出的科技成果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效益。

“从粮食增产到提质增效,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40年来,山农大人始终把骨子里于家为国的情怀贯穿到科技工作中,把论文写在坚实的大地上,把成果体现在百姓的笑脸上,给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说。

增产技术解决了老百姓吃馒头问题

改革开放的战鼓,激励科技工作者跑步进入研究的春天。1978年,山东农业大学余松烈、庞金宣两位专家分别主持完成的 “小麦丰产理论及栽培技术研究”“刺槐花药培养”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开启了该校摘取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的先声。

从1974年开始,余松烈就在滕县(今滕州市)蹲点。他带领当地群众一起做小麦精播高产试验,实现了全县80多万亩小麦全面丰产。自1980年担任山东省小麦技术顾问团团长后,他每年有200多天在外指导生产,把新技术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在以他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的努力下,山东小麦亩均增产100多公斤,解决了老百姓吃馒头问题。后来,余松烈院士的学生于振文教授,用氮肥后移等技术解决了小麦植株个体内部的矛盾。其关于小麦衰老生理和品质生理的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取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3年,余松烈和玉米专家胡昌浩共同主持“黄淮海夏秋粮均衡增产技术”,3年使1000万亩良田增产25亿公斤。1987年,这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胡昌浩与董树亭两位专家带领团队研发的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生理生态和玉米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贡献卓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技创新提升作物品质

小麦的丰产,让老百姓对高品质小麦有了需求。在育种领域,1993年,山东农业大学生理育种专家张忠义、梁作勤等选育的面包小麦品种PH82-2-2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我国第一个优质面包小麦品种,擀的面条细长煮不断,包的水饺皮薄煮不烂,做的面包松软有嚼头。一时间,订货单纷至沓来。

束怀瑞教授根据自己多年对果树根系的研究,发明了经济实惠又简便有效的“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使缺水贫瘠的沂蒙山区成为我国重要的果品生产基地。他的“山东省百万亩苹果幼树优质丰产开发研究”课题,使山东18个县新增经济效益56亿元,199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该校的“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项目,获当年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利用来自于“矮丰3号”“孟县201”“牛朱特”的3个“偏材”种质,李晴祺教授等人创造出了“奇材”种质“矮孟牛”。据不完全统计,研究人员用“矮孟牛”种质已培育出23个小麦品种,其中国家级推广品种10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

学术突破让中国拥有更多国际话语权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7年来,中国经济迎来多维度的世界性冲击。山东农业大学众多专家的成就,让中国拥有了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张民教授研制出的控释肥,价格降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2004年11月,金正大集团与山东农业大学签订包膜控释肥核心专利技术转让协议。2012年,金正大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控释肥生产基地。2016年4月,张民作为首席专家起草的控释肥料国际标准正式颁布,成为我国引领世界控释肥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禽白血病长期困扰优质肉鸡产业发展。1998年,崔治中教授分离鉴定了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随后,他的团队又研发出快速检测病毒的诊断试剂,有效控制了禽白血病在我国的流行,并因此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崔治中也入选世界禽病学会名人堂。

植物真菌和病理学家张天宇教授和蔬菜专家刘世琦教授在中美鸭梨与大蒜贸易争端中贡献卓著。2003年底,美国检疫部门以在我国输往美国的鸭梨上发现链格孢新种为由,无限期停止鸭梨进口。2004年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安排张天宇作为首席谈判专家,与美方进行技术磋商。他指出实验漏洞,最终使输美鸭梨贸易顺利恢复。2005年2月,刘世琦受商务部邀请,全程参与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企业的大蒜反倾销调查,帮助中方企业赢得了诉讼。

科技翅膀助推中国农业转型升级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作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5年来,作为我省农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引擎,山东农业大学紧扣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关键问题,强化科技研发和创新,加大成果转化和推广,把最出彩的论文写在了坚实的大地上。

果树专家陈学森教授在核果类研究成果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后,工作热情更加高涨。近两年,他精心选育的“山农酥”和“新慈香”两个新品种,果大耐藏品优,正被迅速推广。

中国大蒜主产地中,山东大蒜出口量占全国近八成。近两年,出口保鲜大蒜比例逐渐下降,脱水大蒜比例逐渐上升。刘世琦对此甚感欣慰。为了推广大蒜科学种植和深加工技术,他踏遍了齐鲁大地,并远赴新疆、辽宁等地,手把手传授农民新技术。

产业上能发力,是多年科学研究成果积淀的结果。“要想出大成果,就要耐得住寂寞,还要稳得住方向。要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立项攻关,不赶时髦、不做‘快餐’。‘十年磨一剑’出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才可能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作用。”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张宪省如是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