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 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我省高校获奖数量明显增长 于杰检查我省2018年冬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 邓云锋检查2018年冬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 “画”说邹平迎高铁 汶上:严禁有害APP进入校园 新闻资讯 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制度的重大改革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制度的重大改革

□ 本报特约记者 宋宝和 张明坤

恢复高考是我国教育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吹响了全面改革开放的进军号。4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高考制度从恢复到巩固发展,经历了几次重要改革和完善,以不断适应和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保障和不竭动力。在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完善的各个时期,我省都为我国高考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11月,中断11年后,高考制度恢复了。 

“文革”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被否定。从1970年开始,代之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简称“十六字方针”)的群众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办法,而且对文化程度的要求降到了初中层次。1970-1976年的7年招生实践,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滑,人才培养出现断层,“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社会风气受到严重影响。1977年6月29日,教育部在太原召开了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以下简称太原招生工作会议)。会上,大家虽然声讨“四人帮”对教育的危害,批判“白卷英雄”,但就1977年高校招生工作并没有实现突破,敏感性、根本性的问题被回避,最后仍然坚持“十六字方针”招生办法,只是在两点上有所改变:对被推荐对象进行文化考核;除继续招收有经验的工农兵外,建议试招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为招生总数的1%。

1977年7月16-21日,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工作和一切职务。邓小平同志复出后自告奋勇分管教育,而在教育方面所做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于8月4-8日召集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与会代表对太原招生工作会议非常不满,对“十六字方针”招生办法进行了严厉批判,纷纷主张立即恢复高考。邓小平同志在认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当即拍板废掉太原招生工作会议方案,当年就恢复高考,并于8月8日发表了重要讲话。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教育部再次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也就是俗称的“1977年第二次招生工作会”。这次会议从8月11日开始到9月25日才结束,历时46天,实属罕见。与会代表首先认真学习了邓小平同志的“8.8讲话”,讨论如何改革现行招生办法,焦点是能否直接从高中应届毕业生中招生、怎样招生,以及能否恢复“文革”前的招生制度等问题。由于受“左”的思想束缚已久,思想交锋不少,意见很难达成一致,“主持会议的刘西尧同志始终没有明确的态度,会议讨论了30多天,仍没有什么结果”。邓小平同志始终关注会议进展,并于9月19日接见了当时主管教育工作的方毅副总理和教育部的负责同志,发表了振聋发聩的“9.19讲话”。讲话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地处理招生问题,实事求是地看待“文革”前的教育工作,实事求是地理解和贯彻过去毛主席批示和指示的问题。这次漫长的招生工作会议的意义,已经远非恢复高考问题本身,而是成为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向前看的起点。因为恢复高考顺应民意,大快人心,让全国人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带来的切身利益和国家希望,所以,可以说恢复高考这件事,为日后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思想基础。

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原则通过了1977年恢复高考问题;10月12日,国务院转发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招生从1977年起恢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制度,规定: 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者均可报考;考生要具备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自愿报名,统一考试……至此,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建立的基本符合我国国情、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统一考试招生制度得以恢复,实施了7年的“十六字方针”指导下的群众推荐招生制度被废除。

由于恢复高考后的具体考试招生工作任务繁重,加之时间紧迫,1977年的高考工作由各省市自行组织实施,考试时间要求在11月28日至12月25日完成。但是,教育部对考试科目给予了明确要求:考试分文科和理科两大类,文科类考试学科包括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理科类考试学科包括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每学科满分均为100分。而新生入学时间一般在1978年的2月份。冬天进行高考,第二年年初入学,这在恢复高考后是唯一的一次,是当年解放思想、克服困难、只争朝夕恢复高考的结果,成为我国高考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78年的高校考试招生工作就与学校正常教学同步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一高考:教育部统一命题,并且鉴于“文革”中教学不系统和各地教材差异大的实际,颁布了高考复习大纲,作为命题及考生复习备考的依据,在7月下旬统一组织考试。

40年来,公平公正选拔人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已经成为高考制度的核心基因,植根于国人内心深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发有为,报效国家;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路径,恢复高考不仅是考试制度的恢复,更是“文革”拨乱反正的开端、全党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声、国家改革开放的原点。

二、扩大招生规模,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

2002年7月,山东省普通高考全面实行远程网上录取。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接近50%,已于21世纪初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这首先应该归功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

恢复高考后的多年里,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实行的是精英教育模式,入学率非常低。1977年,全国平均录取率仅为4.9%,山东更低,还不到1.3%。1999 年,教育部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校扩招的序幕被拉开。与1998年相比,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数量大幅增加,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从 82.98 万人增加到 659.37 万人。199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3.4%,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7%。这标志着我国已从高等教育的精英阶段进入大众阶段。

应该说,高校扩招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我国地域辽阔,但区域间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极不均衡,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明显。未扩招前,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上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希望渺茫。由于高校扩招,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获得了更多上大学的机会。据统计,扩招前的1998年招收大学生108万,农村子弟40万,占37%;2005年招收大学生447万,农村子弟230万,占51%,第一次超过了城市青年。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高校扩招为社会下层向上层流动提供了机会,社会下层看到了阶层转变的希望,即扩招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提高了其社会地位,改善了其生存状态,提升了其生活水准。这种社会的激励和宽容,大大促进了社会发展,也有助于实现社会平等。

高校扩招对教育发展本身来讲,也提供了发展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空间。扩招大大增加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减轻了应试压力,为中学发展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扩招提高了国民素质和民族的文化素养。扩招之后,一大批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从业人员的素质得以提升,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也因此加速,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05年,从业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由2000年的2800多万人增加到4500万人,从业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的比例也由4%提高到6%。

同时,高校扩招还拉动了消费内需,刺激了经济发展。高校扩招带来校舍建设、教学软硬件设施、餐饮、医疗和各种服务的大量需求。有研究认为,一所大学可以带活一个社区或一个城市,“高校扩招后,其生产和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研究开发的新技术成果及部分实现转化的活动,无疑将进一步推动城市尽快发展”。据统计,自扩招至2001年的3年间,我国累计投入国债资金70多亿元,主要投向高等教育,并拉动各方面的配套投资120多亿元;扩招后新增67所国家批准、承认学历的民办高校和100多所普通高校的“二级学院”,至少拉动200多亿元的社会资金投入。

应该说,高校扩招的直接动因是为应对199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也的确在扩大内需、消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促使中国经济发展尽快走出困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是这次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系列改革,给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瓶颈问题提供了一次机遇而已。如果没有那场金融危机,高校扩招肯定也要进行,无非动作没有这么快,力度没有这么大罢了。由此可以看到高考的公共性和社会性,认识到高考改革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高考不仅一手托着基础教育,一手托着高等教育,而且还是连通教育与社会的重要纽带。

 

三、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招生试验

2006年,省慈善总会、省总工会、团省委、大众日报社联合举办慈善助学活动,万余名寒门学子喜领助学金。

 

(一)自主招生试验

2003年,教育部决定在北大、清华等22所高等学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工作,是国家教育部门将招生的自主权下放到各所大学,大学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学科特色,自主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应届优秀高中毕业生。2003年自主选拔招生的试行,结束了此前高校只能在每年同一时间招收学生的历史。

经过多年试点,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自主招生招收对象做出具体规定:“招收的主要对象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试点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计划不超过本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纳入本校年度招生计划中。”为规范学校自主招生测试组织,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压力,确保公平公正,2015年2月,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表示:从2015年起,所有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考核全部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自主招生考试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仍允许安排笔试环节,笔试科目不得超过两门,考核过程全程录像,以防作弊。为保证考生机会公平,试点高校不得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

自主招生的目的是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因此所选学生应该在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特长,例如写作、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等。教育部赋予办学实力强的重点高校自主招生权力。有自主招生权力的高校对考生的特长进行审查,遴选出符合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考生参加自主招生测试,测试形式一般为笔试和面试,笔试科目一般不超过两种。截止到2018年,全国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大学90所,其中,面向全国招生的有77所,面向本省招生的有13所。2018年,全国自主招生报名人数近82万人。

(二)综合评价招生试验

与自主招生类似的综合评价招生,也是高校招生改革的重要内容。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2007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南大学在湖南启动“综合评价录取”试点,是国内最早采用“综合评价”概念进行招生的实践探索。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推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针。2011年2月,浙江省启动“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试点,把高中学考、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评价体系。至2016 年,浙江、广东、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进行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88 所高校加入试点,其中多所高校面向全国较大范围招生。

经教育部批准,山东省自2016年开始在部分省域内普通本科高校开展综合评价招生试点工作,第一批试点高校包括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青岛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9所本科高校,共录取600多人。2017年,试点高校增加了浙江大学,即综合评价招生试点高校扩大至10所。

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综合评价招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即遴选一部分办学水平较高、招生管理规范、自我约束机制健全的普通本科高校,按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选拔标准,依据考生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学校考核成绩(高考综合改革后,学校还要对学生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进行量化),按比例形成综合成绩(高考成绩比例不低于50%),学校依据综合成绩择优录取学生。

四、高考分省命题

2018年3月27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山东省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新闻发布会。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欣欣向荣,迅猛发展。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在全国高考统一考试中比较清晰地反映出来。为了契合地方教育的发展水平,比较科学地对考生进行考查甄别,高考分省命题的要求逐渐浮出水面。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海市为了响应高校提出的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呼声,提出了高校招生改革与中学教育教学改革一起考虑的改革思路,针对高考考试科目多、学生负担重的突出问题,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立会考制度、减少考试科目、减轻学生负担的改革策略。当时,正值我国进行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共中央于1985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作为教育综合实验区的上海市,率先提出了自行命制高考试题的申请。1985年,教育部批准了上海市的高考单独命题申请,使得上海会考基础上的高考改革得以顺利实施,同时也开启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考分省命题的先河。到了2002年,北京市又被批准自行组织命制高考试题。在上海、北京自行命制高考试题基础上,2004年春节过后,教育部在更大范围内启动了高考分省命题部署工作。这次分省命题由于高考命题专业性强,对高等教育资源要求高,经过对命题实际困难的反复衡量,教育部决定当年先行安排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重庆、陕西、辽宁13个省市自行命题。山东被批准2005年开始自行命制试题。当年,山东省开始自行命制高考语文、数学、英语科目的高考试题,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及小语种外语科目试题仍沿用全国卷。至此,全国自行命制高考试题的省份已达16个。

山东高考命题工作于2007年迎来重大变化。2004年,我国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山东、广东、海南、宁夏(简称4省区)是首批改革实验区。这次课程改革力度比较大,在课程结构方面,首次实行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学习模块的三层课程结构;在课程类型方面,大大增加选修课比重,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而且增加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实践活动等实践类、活动类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新课程改革给高考带来很大挑战:怎样确定考试科目?怎样确定考试内容?怎样设计试卷结构?怎样设计考试题型?等等。2004年,山东省确定了基本的考试方案并向社会公布:考试继续分文科、理科两类,文科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基本能力测试,理科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理科综合、基本能力测试。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满分均为150分,文科综合科目、理科综合科目满分均为200分,基本能力测试满分为100分。2005年下半年,山东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研究论证如何落实新的高考方案。2005年11月,教育部组织庞大的专家队伍对4省区的高考方案进行了讨论论证。经过教育部、山东省反复研究沟通,教育部最后批准山东省在高考中可以进行基本能力测试,但分值为60分;基本能力测试由山东省自行实验,教育部不对其进行技术要求和评定。

自2007年开始,山东省开始命制所有高考科目的试题。因为基本能力测试涉及13个学科,所以山东高考命题任务在全国是最重的。山东不仅保持了高考命题工作的平安顺利,而且一直保持了比较高的命题水平,在考查要求、试卷结构、试题类型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创新,有些创新成果还借鉴了全国卷和兄弟省市的经验。山东高考命题13年的零差错、零事故、高质量,不仅为促进山东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为高校选拔优秀学生、为社会平安稳定作出了贡献,而且载入了山东教育招生考试工作的光荣史册,成为一段光辉的历史。

在高考分省命题的过程中,许多省份都表现出了力不从心,方方面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命题工作水平和试题质量参差不齐,要求回归全国统一命题的呼声逐年升高。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尽快增加使用全国卷的省份”。大部分分省命题省份从2015年起陆续停止自行命制高考试题,开始使用全国卷。山东于2018年停止了历经13年的高考命题工作,所有高考科目全部使用全国卷。到2018年,自行命题的省份仅剩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和浙江。江苏高考方案比较独特,不宜使用全国卷;浙江和上海是2014年开始的首批高考改革实验省份,考试方案更与现行的全国卷差异很大。

高考分省命题,在提高我国教育测量与评价水平、培养命题专家队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是世界考试大国,但不是考试强国,在教育测量与评价、命题专业建设方面水平还不够高。分省命题之前,全国能够胜任高考命题工作的专家非常匮乏。经过十几年的分省命题,在教育部的指导下,16个省份分别培养出了一支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专业队伍,培养出了数以百计的命题专家团队,在教育测量评价及命题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教育财富。同时,高考分省命题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了高考安全和社会稳定。另外,分省命题工作为国家命题团队建设、国家题库建设赢得了时间和资源。可以说,高考命题“分”是需要的,“统”是必要的,都是社会改革发展的产物。

五、高考综合改革

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制度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革,在改革中不断完善。面对我国社会发展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和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急需进行高考制度改革。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2014年9月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了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教育部随即确定上海、浙江作为首批改革试点省份,当年高一入学新生进入新高考模式。2016年,山东省被确定为第二批进入高考综合改革的4个试点省市之一。经教育部批准,2018年江苏、福建、湖南、湖北、重庆、广东、辽宁、河北等8个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

这次深化改革的总体定位概括起来就是促进公平、科学选才,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完善制度、促进公平。改革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坚持公平第一,确保公平公正,着力完善规则,加强宏观调控,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三是坚持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确保考试招生有序进行。四是坚持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先行,稳步实施。

这次改革的时间谋划到2020年,目标是2014年启动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此次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机制。

高考综合改革对高考的成绩构成和考试科目进行了较大调整。总体看,高考保持统考的语文、数学(不分文理)、外语(课程)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但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不分文理,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所报考高校的要求,从语数外以外的科目中选择3门。上海市与山东省实施“6选3”,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传统科目中自由搭配3门;浙江省实施“7选3”,7门除传统的6门科目外增加了技术课。考生的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由3门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自主选择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山东在录取上采用“专业(类)+学校”的志愿模式,上海为“学校+专业(组)”。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高考综合改革不再划分文理科,文科、理科的概念将淡出历史舞台。这其实是一个重大的变化,体现了学生文理兼顾、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景,有利于学生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学生自选考试科目,无疑是这次改革的一大亮点,满足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意愿,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大尊重和保障。与学生选择自选考试科目相对应的是高校自定选科要求。高校要根据改革方案,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提出招生分专业(类)等级考试科目的要求,并提前两年向社会公布。这次高考综合改革促进了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关系的变革,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连接将发生重大变化,从单一的分数对接走向多元对接。改革也大力推进高中与高校合作育人,高校与高中阶段学校可以尝试联合开发课程、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等。

山东省作为我国高考综合改革的第二批试点省市之一,由于其既是教育大省又是考试大省的特殊身份,对高考综合改革在全国的推进具有显著的实验价值。《山东试点方案》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改革要求,又充分吸收和借鉴了首批试点省份高考改革的成功经验。同时,方案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改革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根据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在整体设计和关键环节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是强化整体设计。本轮高考综合改革,以统一高考为突破口,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进行了整体设计,突出了整体性和系统性,形成了贯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多类型、长链条、全方位综合改革。二是体现育人为本。本轮高考综合改革,从教育教学改革、考试改革、招生录取改革到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均体现了育人为本的理念。通过考试改革和招生改革,促进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发展性评价,推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以构建更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促进科学选才。本轮高考综合改革,通过构建普通高校本科和专科分类考试体系,健全统一考试招生、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等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为每名学生提供合适的升学通道,为不同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四是促进教育公平。《山东试点方案》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通过优化等级考试赋分办法,使不同考试科目考试成绩间具有可比性,同时保持每门等级考试科目内的学生成绩排名顺序不变,促进公平公正。五是确保安全平稳。高考安全是维护教育系统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深化高考改革的重要保障。《山东试点方案》立足全局、着眼大局,妥善处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合理设置考试时间,扎实部署高考各环节工作,为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创造了条件。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