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蜡染艺术”进了小学课堂 让课改照亮未来教育变革的征程 让班级文化筑起成长底色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构建特色实践课程

第7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7
【决策与思考】

让课改照亮未来教育变革的征程

□ 乐陵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李升勇

当今时代,社会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从计算机问世,到互联网普及,再到3D打印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近几十年的发展变化超越了以往几百年的发展。很多在几年前还很抢手的行业,似乎转眼之间就走向了没落。当前,滞后的教育现状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困扰。是教育引领社会,还是社会在反推教育?教育改革将走向何方?课堂教学的未来在哪里?一系列困惑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对为未来培养人才的学校来说,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自2006年开始,乐陵市实验小学运用归零思想和原点思维,以课标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与学的顺序和关系,致力“多维度大课堂”的探索实践,积极开启了课程改革之路。

2006年,乐陵市实验小学综合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最终确定了独具特色的改革设计——多维度大课堂、大课程、大教育。

一、着眼未来,建构体系,改革不留死角

改革既是创新,也是回归。改什么?如何改?方向在哪儿?确定好课改的方向才是课改的第一步。所以“改什么”才是改革的关键。

乐陵市实验小学教学改革的内容及路径是:

1.改依据——由课本到课标。当

今,我国多数学校的教学依据仍然是课本和教参,有的还在照搬教案。教育真正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依靠一本教科书,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吗?显然很难。我们把学科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法理依据,通过解读研究,开发学校校本教材,让国家课程得到有效的内化和落地。

2.改目标——由“会学”到“要学”。传统的课堂把考试成绩作为课堂好坏的评价依据;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在40分钟的时间里“满堂灌”。传统课堂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囫囵吞枣似的积累知识。然而,这种模式会使学生消化不良。我们基于问题进行研究,课堂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目标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由“会学”到“要学”,再到“想学”,最后形成终身学习的欲望——“享学”。

3.改教材——由教材到学材。一谈到教材,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教科书。其实,在信息技术时代,学生只要想学习,任何资源都可以成为他的学习材料。这种材料就是学材。比如,教师倡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生可以在网上听《易中天品三国》,还可以读《三国志》;音乐课上,教师教学生弹奏乐器,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教的乐理知识跟着视频自学二胡、古筝,等等。这些都不是教材所能囊括的。为此,我们的改革实行从教材到学材的转变。无论文本的、生活的还是科技的、网络的,只要学生需要的就是我们的教材。学生学习的课堂生成既是教材,也是学材。我们本着“学材永远大于教材”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欲望、学习力来决定,让学生博览群书,广泛涉猎。

4.改教学——由“讲学”到“助学”。如何真正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怎样才能真正放手,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遨游?教师必须改变自身的角色。这一点尤为重要。乐陵市实验小学把教师的角色定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知识生成的评价者”。角色的转变导致教学功能的转变,教师的功能由“讲学”变为“助学”,从而使教与学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5.改课堂——由教室到生活。顾明远教授曾说:“已有专家预测,未来的教学可能主要在网络上听课,然后回到学校教室展示讨论。教室已经不是教师讲课的地方,而是教师领导学生讨论的地方。”

未来的课堂不再局限在一个教室里,而是教与学活动发生的地方。课堂已无边界,学科、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等都可以是课堂。家长、亲友、网络、同学、大自然等,世间万物皆可为师。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校通过“目标导航——前置学习——组织合作——课堂展示”的流程,让学习无处不在,实现了由教室到生活的“大课堂教学”转变。

上学、放学路上,引导学生观察四季景物变化时,街道就是课堂;学生学习家政时,客厅、厨房就是课堂;学生欣赏优秀影片时,电影院就是课堂;学生坐在旅游车上听名曲时,车厢就是课堂;学生躺在床上听小说时,卧室就成了课堂;学生在吃饭时和家长交流读书体会,餐厅就成了课堂。这样的学习是碎片化的、自主的。为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感受展示出来,学校课堂的形式应以学生交流展示为主,让他们分享前置性学习的过程和成果。课堂不再是师生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课堂不再是知识传递的主渠道,而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课堂不再是文学个体的解剖室,而是文本与生活的对接舱;课堂不再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所,而是智慧生成的孵化器。

6.改课程——由分割到建构。学校课程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既是教学的载体,也是育人的载体。放眼当今中国的学校课程建设,有四大流派引人注目。一类是学院派。他们以专家学者为代表,认为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将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或者地方特色课定位为校本课程。第二类是整合派。他们认为三级课程需要进一步整合。第三类是国际派。他们认为,只有西方的教育才是改革的依据,从教育思想到课程设置都唯美国教育马首是瞻,做法是“传统课堂+走班制”,给每名学生发一张课程表。乐陵市实验小学的课程改革被专家称为“建构派”。学校课程不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而是对国家、地方课程的内化与整合;学校课程不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叠加,而是对国家课程进行系统的重新建构,把国家课程意志变成学校的具体操作系统。

迄今为止,学校构建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体系、生命课程体系、文化课程体系。

以学科课程为例,语文完善了3种基本课程:基础性课程,包括汉字课、写字课、朗读课、成语课、诗文课、经典课;文本性课程,包括阅读课、文学课、影视课、名曲课、名画课、历史课、戏曲课;实践性课程,包括观察课、时政课、地理课、棋艺课、体能课、规划课、礼仪课、民俗课、家政课。

数学课程体系分为:讲授类课程,即数与代数;阅读类课程,包括数理阅读、数字阅读、图表阅读、图形阅读、数学故事阅读;实践类课程,包括生活实践课、数学家政课、数学时政课。

英语课程体系分为:基础性课程,包括字母课、书写课、词句课、音标课、综合课;阅读性课程,包括诵读课、阅读课、影视课;生活性课程,包括写作课、时政课、情景课、民俗课。

所有课程的构建都以课程标准为底线,以满足学生生命成长需求(人

本)和满足民族社会发展需求(民本)为上线,通过各种课程的落实,打造平实有效的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落实“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思想。

二、组建队伍,引领成长,教师走向卓越

强有力的课改队伍是学校课程改革成功的保证。很多学校的课改之所以夭折,是因为教师队伍的素质不过硬。鉴于此,学校课改采取让一部分人先改(自愿报名、家属签字、自费学习)的方式,并且招募课改组织成员,培养改革带头人。学校最初的课改组织名为“圣徒学社”,共有12人,他们无条件接受“三当、四要、五有、六做”共18项严格要求。

教师如果一味地奉献,就慢慢地产生疲倦感,失去工作的激情,总有一天会油枯灯灭。所以我们倡议:“不做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的蜡烛,要做照耀别人、温暖自己的太阳。”学校把“让教师的荣耀温暖大家”当作团队建设的理念。多年来,通过开展“首席教师”“创新教师”“功勋教师”评选活动,让教师感受成长,享受改革带来的乐趣,感受改革带给自身的价值,成为改革的受益人。

为提升课改组织成员的整体水平,学校组织教师向名师学、向名校学、向专家学,并且开展了一系列高密度的教研活动。每周一、三、五晚上工作到9点的“星光论坛”、外出学习路上的“车上教研”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在这支“魔鬼团队”的努力下,到2008年,乐陵市实验小学初步构建起了“语文大课堂”模式。2008年,省教科所“语文大课堂教学研讨会”在学校成功举办。从此,教师的改革决心更加坚定。

现在,学校培养出了20多位专家型教师,他们外出授课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三、立己达人,名播四方,课改走向全国

经过1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乐陵市实验小学的课程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初步创建完成了生命课程、文化课程、学科课程三大课程体系,赢得了教育专家和各地同仁的认可。2016年,乐陵市实验小学被《中国教师报》评为“课堂改革十大样板校”之首,课改经验也在全国多所学校开花结果。至今,来我校参观访问者累计超过10万人次。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六小学自2015年开始学习借鉴我校的课改经验,短短两年时间就取得了巨大成功,2017年被《中国教师报》评为“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之一。现在,临邑实验小学、德州市陵城区实验小学、内蒙古多伦县回族小学等多所学校在学习我们的课改经验,积极探索未来教育的模式。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