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大爱,为特困儿童托起明天的太阳 教师周日为学生讲“两会” 新闻资讯 聚焦落实立德树人 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邓云锋到枣庄菏泽调研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大爱,为特困儿童托起明天的太阳

——单县公立博爱学校创办纪实

□ 本报记者 魏学成 隗鹏 王晓光

乘坐安全舒适的免费校车,孩子们兴奋不已。 (隗鹏/摄)

单县,古称单父,因舜帝的老师单卷在此居住而得名,素有重教尚文的传统。唐代天宝年间,单县县尉陶沔和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相邀游单父,登琴台,吟诗作赋,乐而忘返,留下了大量诗篇,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2018年,山东省首所特困家庭子女专读公益学校单县公立博爱学校的开办,也将在单县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单县县委书记穆杰告诉记者:“博爱学校成立以来,在我县控辍保学和教育扶贫兜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上级领导、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2019年,省委、省政府确定了20项民生实事作为重点任务,其中在教育领域“完善残疾儿童、特困家庭儿童、留守儿童入学机制”中提到“推广单县博爱学校办学经验,在有条件的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县(市、区)改扩建特困家庭儿童寄宿制学校”。

招收一个孩子,挽救一个家庭

“我叫冯春雨,谢谢刘爷爷一直想着我,以后我会更加坚强,好好锻炼、好好学习。”冯春雨是省委书记刘家义去年到单县高韦庄镇马寨村调研时认识的,患有先天性残疾,双腿当时无法站立,后在刘家义爷爷的关怀和各方面的帮助下进行了康复治疗并能够站立行走。如今,她是单县博爱学校一年级学生,开始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单县公立博爱学校是该县的教育扶贫兜底工程。学校的建立是为了帮助那些失去父母或父母缺少教育能力的深度贫困家庭解决低龄儿童的教育问题,从而有效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2018年5月至7月,由县人大教科文卫委牵头,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单县博爱学校“第一校长”朱艳霞的带领下,单县组建专门调研小组,对全县留守儿童入学情况和特殊家庭儿童展开全面细致的深入调研。根据县扶贫部门和各行政村提供的特困家庭数据,调研组冒着酷暑走访了全县22个乡镇的412户特困家庭。走访中,调研人员发现:有的孩子父母双亡,跟随年迈多病的祖父母或者亲戚生活;有的孩子父母一方死亡或者下落不明,照顾其生活的亲人又存在不同程度的身体残疾、精神疾病、智力障碍,或者年迈、体弱多病等;有的孩子父母一方或双方患有重大疾病或存在智力障碍,家庭无力对其承担抚养和教育责任。另外,这些孩子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本着“招收一个孩子、挽救一个家庭、为社会增添一分和谐”的目标,调研小组积极动员这些深度贫困儿童来博爱学校就读。

时楼镇前盛楼村小盛同学7岁了,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精神异常外出无音讯;有个姐姐16岁了,智力低下,已失学;家徒四壁,只有70多岁、体弱多病的奶奶照看他。为了动员小盛同学来校就读,调研组先后去他家进行了4次走访,才说服奶奶同意他来学校就读。目前,小盛同学就读博爱学校一年级,成绩良好,性格开朗,像换了一个人。小盛的奶奶高兴地告诉记者:“孩子在学校好啊,不花家里一分钱,感谢共产党!”

经过努力,到去年8月份学校开学,全县22个乡镇符合入学条件的特殊家庭孩子119人全部入学,其中孤儿8人,父母一方去世或下落不明的67人,父母患有重大疾病或残疾的44人。今年新学期开学,又有符合条件的孤儿、亚孤儿7人入学。目前,全校在校生共计126人。

学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学生费用全免

去年,为加快推进学校建设,经多方论证和考察,单县确定在东城初级中学原校址的基础上创建博爱学校。学校原有3层教学楼1座,系1998年建造; 2层办公楼1座,系1999年建造,基础设施均已老化。依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由单县政府先期投资160余万元于2018年暑假期间对教学楼、食堂、宿舍等基础设施全部进行集中翻新改建,并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生活设施和功能室,包括音体美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学一体机,教室和宿舍空调,校园监控系统,微机室、科学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图书室、舞蹈室、书法室、心理辅导室等。如今,学校环境优雅,办学条件完备,已逐渐成为特困儿童调整心理状态、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活能力、学习文化课程的理想场所。

博爱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小学,实行寄宿制,学生10天回家一次,在家待4天,校车公司免费接送。博爱学校为每名特困儿童免费提供学习生活用品,并对节假日无人照管的孩子实行专人照看。在校期间,学生的吃、住和照管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

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经费是关键。单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庆国介绍说:“县里主要采取政府主办和社会参与的方式强化资金保障,由政府拿一点,社会捐一点,让孩子们在学校免费吃饭、住宿、学习。教师既当爹又当妈,24小时管护,高标准解决孤儿、亚孤儿就学保障问题。”为此,专门出台了《筹建单县公立博爱学校实施意见》,将学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校倾斜;县“慈心一日捐”资金,每年列支捐款总额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学校建设;另外,单县乡村振兴扶贫基金会教育基金优先支持学校发展。建立财政资金兜底机制,在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和社会捐助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由政府实施兜底,全力确保学校日常运营。

规范管理,让善款捐得放心花得明白

博爱学校是爱的结晶,自成立以来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爱心企业、团体和个人的广泛关注和爱心捐助。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受捐款37.7万元。

为规范捐助管理,学校专门成立了慈善捐助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1名学校领导、1名后勤工作负责人、1名财务工作人员、2名教师代表、2名爱心人士代表共同组成。委员会定期举行慈善捐助管理工作阶段会议,及时汇总和整改款物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大力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和款物使用效益。

学校实行慈善捐助登记制度,建立两本功德簿。一本记录捐款,一本记录捐物,确保每一次捐助都有记录并及时入账管理。实行捐助协议制度,与捐助单位和个人签订《慈善捐助协议》,充分尊重爱心单位和个人的意愿,确保专款专用、专物专用。严把“收支两条线”,规范审批报账程序,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确保款物用到实处、用出实效。

实行账目定期公示制度,接受全体师生和社会监督,确保善款善物使用公开透明。强化内部审计,县教体局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对捐助资金的财务账目审计工作,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合理。

“学校是我家,老师是爸妈”

在博爱学校的校园里,记者看到,“第一校长”朱艳霞和孩子们开心地玩在一起。孩子们有的让朱校长扶着做下腰动作,有的让朱校长扶着劈叉,有的趴在朱校长耳边说悄悄话。朱校长也随手掏出纸巾给孩子们擦鼻涕。孩子们对朱校长的称呼更是随意,有喊朱妈妈的,有喊朱阿姨的,有喊朱校长的,也有喊朱老师的,感觉就是一家人,气氛融洽极了!朱校长告诉记者:“当知道是党和政府创建了这所学校,给了他们一个新家时,孩子们都把博爱学校当成家,把老师们当成爸爸妈妈。”

现在,博爱学校的孩子们已经在学校幸福地生活学习了一个学期。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在老师的教育陪伴下,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排队如厕、文明游戏、安静就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彼此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帮助。家长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扶贫工作的精准,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对他们的照顾。他们常对老师们说:“谢谢党的好政策,你们是真扶贫啊!”就连接送孩子们的校车司机都夸赞孩子们的变化太大了:刚开学时他们在车上胆小怕事,互不理睬,乱扔垃圾;现在他们在车上互相帮助,大声唱歌,背诵诗词,还主动帮助司机师傅打扫卫生。

博爱学校是一所公办学校,现有小学一至四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任课教师由县教体局统一调配。为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让这些特殊儿童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县教体局专门调派了8位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每周到博爱学校送教上门。为了照管好孩子们的生活,学校还招聘了4位生活教师和2名厨师。

为保证学生们的饮食,学校科学合理搭配伙食,一天一个鸡蛋,中晚餐一荤一素,一周内饭菜不重样。每天下午4点给学生加配营养餐,每周一和周三他们都可以喝到鲜牛奶,切实保证其身体发育需要。学生们都说,在这里不仅住得好,而且吃得好。学校还专门配置了和面机,不定期组织师生一起动手包饺子、做馅饼,在改善生活的同时,也培养了师生感情,增添了他们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

2019年春季开学,学校采取“1+N”全员育人方式,让所有教师都参与对学生们的结对帮扶工作,每位教师重点帮扶几名学生,并随时掌握帮扶对象的思想动态、生活和学习情况,为他们排忧解惑,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引导其健康成长。

另外,学校结合这些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着重强化了心理辅导课程设置。县教体局专门委派心理专家每周到校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让每名学生都能拥有健康的心态和人生的自信。

校长鲍珊欣慰地说:“现在的孩子们,在教师的精心陪伴和引导下,逐渐克服了很多粗习、陋习和恶习。文明和道德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内心发芽成长,灿烂的笑容重新回到了孩子们的脸上。”

谈到学校的未来,县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孙钦留告诉记者,博爱学校的目标是,立足孩子未来,办公平优质教育,全力打造九年一贯制寄宿式学校优秀典范,为贫困边缘家庭提供优质教育。他介绍说:“在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后,博爱学校仍有存在的必要。我们将进一步夯实办学基础,优化治校模式,完善入学标准,提升办学层次,充分发挥博爱学校在教育扶贫兜底中的职能和作用,继续为贫困边缘的孩子们提供救助和优质教育。”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