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以体育和艺术教育为载体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利用自制教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改视野下的语文趣味化教学 真实是德育的第一步

第6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6
【理论纵横】

以体育和艺术教育为载体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翟文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习总书记的讲话阐明了新时代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科学态度,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来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尤其注重挖掘体育、艺术学科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活动载体等方面不断探索,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以课程建设为引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

2015年,我省启动了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研制工作,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坚持与时俱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强青少年对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自信心。2016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挖掘地方民间体育和艺术资源,充实和丰富课程内容,逐渐形成“一校多品”的特色项目,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美育课堂教学。自2017年起,我省全面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教材,成为全国首个在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3个学段,全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省份。

二、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成果展示平台

山东校园足球蓬勃开展(资料图片)

我省各地以传统节假日庆典、中华传统礼仪体验、校园艺术节、大课间体育活动等为载体,积极组织开展具有区域特色、学校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促进认知和领悟。目前,我省已形成“市市有品牌、县县有特色、校校有精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潍坊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电影”征集、济宁市的“诵中华经典”、莱州市的“戏曲进校园”、平度市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等,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形成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正能量,让优秀传统文化活了起来、更接地气。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我省积极开展“最美校园”创建活动,通过绿化、文化、美化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环境,实现以景育人、以文化人、以美感人。如,曲阜市突出儒家文化特色,以“古、儒、文、雅”为主题,整体规划学校环境建设,在每所学校重要位置安放孔子塑像,在绿地、道路标识牌、灯箱等校园景观处刻印经典章句,利用宣传橱窗定期举办诗文长廊、诗文图展、师生书法作品展,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可以随处欣赏经典诗文佳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实施艺术社团“百千万建设工程”,支持大中小学建设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学生自愿参与的艺术社团。抖空竹、射箭、螳螂拳、腰鼓、吕剧、京剧、山东快书、面塑、葫芦烙画、剪纸、陶艺、彩陶、扎染、衍纸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进入校园,为学生了解家乡民俗、传承传统技艺搭建了平台,营造了浓厚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氛围。

四、以基地建设为支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山东美术馆里的“非遗大课堂”

2018年6月,我省启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项目,鼓励全省高校围绕民族民间音乐、美术、舞蹈、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传统体育等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基地,省教育厅在经费、人才和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首批确立了孔子射艺、山东秧歌、胶东大鼓、螳螂拳、民间手工艺等13个项目传承基地。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内容包括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6个方面。其中,课程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纳入高校公共艺术和公共体育课程体系,通过客座教授或购买服务等形式,组织各地民族民间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面向非艺术类和体育类专业学生开设选修课并实行学分制管理。每个传承基地有若干门面向全校学生的选修课程,每门课程设置36个学时,2个学分。同时,利用传承基地丰富的师资与课程资源优势,辐射带动当地6至8所中小学校和1个社区,并在中小学校建立学习基地。组织专家定期到中小学校开设专题讲座,选派优秀艺术和体育专业教师担任中小学校兼职教师,积极开展基于传承项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不断扩大其覆盖面和受益面。计划到2020年,在全省建成50个左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民族舞剧《乳娘》广受好评

我省高校不断加强艺术实践教学,鼓励师生扎根齐鲁大地这片沃土,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构建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创新、衍生”全面发展的产学研协作机制,提高艺术原创力,创作出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艺术精品。如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师生创编的民族舞剧《乳娘》《沂蒙山》《风筝》等,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广受社会好评。山东工艺美院师生承担了2018年“上合青岛峰会”艺术创意设计的重大任务,涉及国礼、国宴用品、视觉形象系统、艺术品与陈设、服装等五大领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创意设计过程中,该校发挥从传统手工艺到前沿工业设计,从艺术理论研究到3D打印建模、视觉设计、陶瓷工艺、服装设计等专业集成优势,并进一步从民艺博物馆、中华传统造物体系、中华传统造型体系等课程资源中进行提炼,达到了凝练典型符号意象、推进视觉传播、塑造国家文化形象、传播国家外交理念的目的。

我省以体育和艺术教育为载体,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出了累累硕果。自2017年教育部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以来,我省大中小学积极报送优秀节目。第一季活动期间,我省报送作品近300件,总数居全国第二位。在“传承的力量——首届全国校园春晚”中,全国共有25个节目参演,其中山东有7个,居全国第一位。

(作者单位:山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