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博览 新型师生关系的伦理向度与价值追求 治理有偿补课关键是降低“刚性需求” 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校园一角 专家提出:“大扩招”倒逼职业教育大改革 日本鼓励孩子关注世界 广东拟建立校园学习类APP黑灰白名单 河北将用3年组织7万未就业青年就业见习 甘肃为每名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提供3个以上就业岗位 研究显示近视发病率增高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第6版:教育博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博览
06
【观点透视】

新型师生关系的伦理向度与价值追求

□ 王宏

教育共同体是师生在共同愿景与共识价值的团体情境中,通过有效交往而促进共同成长的学习组织。它是一个伦理实体,体现了集体教育原则与共生文化,反映了师生之间互尊、平等、交融、协作的主体间性关系。践履立德树人职责使命,就应充分优化并发挥其价值功能,推动构建师生教育共同体。

德性养成:认同、真诚、仁爱

在师生教育共同体中,师和生必须具备认同、真诚、仁爱的德性。这些主体的德性,即共同体的交往之道。有道则气正,合道则心安。主体德性,要求有三:

首先是价值认同。这包括身份认同、思想认同、规则认同等。它要求主体之间明大道、同信念,要以共同的需要与利益为基础,恪守共同的价值规范与交往法则,言行正当,举止恰当,确保主体交往的平等、公正、有效。

其次是态度真诚。教师主体在传道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言语发自肺腑、情感出自内心、知识来自实践;同时,学生主体应本着“知之为知之”的态度,予以真诚的回应,同时又要敢于大胆质疑,以适当的方式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

最后是内心仁爱。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在教育共同体中实现传播思想、传播知识、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教育功能。

机制共建:共商、共治、共享

共建机制是师生教育共同体治理的载体,其本质是共商共治共享,其目的是要达到管理、服务与教书中的“三育人”以及全方位、全过程与全员的“三全”育人。为此:

一是要在学校事务管理中引入协商机制。充分尊重学生的正当权利,尤其是关涉学生切身利益的奖惩、资助等事务,要通过主体之间的协商机制,保障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民主管理,落实其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二是要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完善服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学生教育管理要抛却管治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理顺部门之间的治理关系,站在学生的立场视角,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与发展需求,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共同创建科学、人本、高效的服务体系。

三是要在教学中多运用“对话—辩论”的新方法。要超越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层级差距,多采用平等对话、尊重差异、有序辩论、共同分享的教学方法,使教而有思,思而有新,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道德教育中,可以通过设计两难问题或多难问题,激发受教育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然后按照需要将受教育者进行分组,使每个参与者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运用逻辑推理与现有的道德知识进行辩论,最后将各种观点予以归纳分享,共同明晰道德观点,强化核心价值,提升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与价值塑造能力。

协同育人:关系、模式、环境

面对“被动接受沉默式”的传统师生关系,教育共同体倡导的是教育关系和谐、教学模式交互、全媒环境的育人,强调师生自由、自主的交往。为此:

第一要构建师生尊重、理解、宽容的和谐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胜过任何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源自相互的尊重、理解与宽容。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师还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离开了尊重、理解、宽容同样谈不上教育。”于是,师生教育共同体就应置于这样一个公共话语空间:以尊重、理解、宽容为对话前提,以平等、真诚为交流方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身在教育成长中的主体地位与自主作用。

第二要构建师生灵魂对话的交互模式。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所以,在教育共同体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与心交流,既是思维碰撞与知识创新的过程,也是情感交融与道德实践的过程,更是灵魂对话与人格塑造的过程。通过这种交互式的碰撞、交融与对话,可以不断增进师生的理解、互信与互认,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回归纯粹、提升境界、增长智慧、健全人格的教育功效。

第三要构建师生全媒体交往的育人环境。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全媒体发展迅猛,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这给师生教育关系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全媒体具有的多元性、开放性、共享性与平等性,加速了知识、信息、思想、观念的交锋、融合与分享,促进了师生交往方式与形式的变革。因此,师生教育共同体就要因势而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要线下线上同步构建、精准引领、全面服务,通过点到点、点到面的价值传输、释疑解惑、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营造全天候、全覆盖、全过程的师生交流语境情境环境。

由是观之,德性养成是教育共同体的伦理基础,机制共建是教育共同体的建构路径,协同育人是教育共同体的价值旨归,其“三位一体”,就构成了师生教育共同体的伦理要素结构,同时也彰显了新型师生教育关系的伦理向度与价值追求。

(摘自2019年3月18日《光明日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